教师职称改革明年完成首次评审(图)
2015 年新学期开学,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晋级、评价标准、评审过程等都有了新规定。昨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时间表明确,2015 年12 月底前,各省改革实施方案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批,2016 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经过2 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但这些新规则能否落实? 是否回应基层诉求?还有没有障碍?能否真正管用?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指标和业绩:哪个说了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是按照岗位设置,以名额指标来评职称。此次改革提出要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有专家建议要适当增加各个学校相应职级的职数,确保有效做到评聘结合,同时要建立职级动态监管机制。
湖南怀化通道县一中校长杨保仲表示,国家政策层面应鼓励优秀的年轻老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职称评定可以适当提高门槛,但是不要受指标限制。让业绩说了算,鼓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领导和同行:谁来参与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表示,过去教师职称评定,行政分量太重。针对这种现象,这次改革提出要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广东佛山南海九江海寿小学校长张永辉认为,单纯依靠同行评还是不行,因为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难免产生偏颇。他建议可以首先采取同科组老师互评,然后是科领导、行政领导协调把关,最后不可或缺的是提交校代会审议通过,形成最终的结论,程序一定要完善,才能确保公平公正。
一位多年担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委、评审组负责人的湖南省教育专家对记者说,过去也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在参加评审,也是同行,但是实际效果不大。究其原因,是同行评审的规则程序不够细化,只有指导意见。如何找到一种真正体现民主的、随机抽样的一种同行评审机制?如何让更多一线的教师、包括乡村教师都参与进来?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规范。
论文和师德:哪个更管用?
此次改革提出要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盛裴说,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能成为教学实践的专家,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并不一定都要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一定要淡化论文,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能力。
“改革导向很重要。”盛裴说,过去的评价导向就是让老师去写论文、搞科研,没论文,你的水平再高,学生再优秀,你也评不上。现在的导向就是着重在教学一线。
评价教师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张永辉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标准。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