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财经  经济  旅游  数学  教育  实践  新课程  知网  发明与创新  现代语文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征稿启事(2018年01期信息)

   日期:2019-11-24     浏览:11    评论:0    
核心提示: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加强各院校、机构及相关方面专业人士之间的联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决定与出版机构合作出版

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加强各院校、机构及相关方面专业人士之间的联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决定与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本集刊为小16 开本,每本25 万字左右,计划每年出版两本。特此向全国专业界人士征集稿件,同时也欢迎中国香港、台湾,以及海外专业界人士来稿。

一出版宗旨

①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协会希望借出版集刊的机会,总结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经验,介绍西方社会工作研究成果,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②推动学术自由,促进社会工作研究的规范化。本集刊提倡用严谨的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开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提倡广大作者充分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共同探索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道路,以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本集刊要求来稿遵循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规范化。

③推动专业理论与实务工作的结合。本集刊希望通过发表实务研究报告和论文,推动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的结合。

④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在中国的创新。社会工作是一个新学科、新专业,它的发展与成熟需要不断有新探索、新发现,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完善知识和学科体系。中国社会工作在这方面既有迫切的需要,也有创造的空间。因此,这也就必然成为本集刊的任务。

⑤推动对本土知识的总结和积累。在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中,存在大量可以用来建构社会工作知识的元素,对其进行总结,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知识的积累是专业人士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参与国际社会工作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

二来稿要求

①稿件范围:本集刊欢迎一切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以及相关社会理论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术评论、书评和学术动态综述。一般来稿以10000 字为限(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 ,特殊稿件可增至15000 字,书评和学术动态综述以3000 ~ 4000 字为限。

②来稿必须遵循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引文注释必须清楚准确,论述言之有据,论证逻辑全文一致,使用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清楚、准确。来稿应特别注意社会工作专业术语的规范性。在专业术语的使用上,一般专业术语可参考《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1 版),国际通用术语可参照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 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或《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均为英文)。特殊术语应给出明确界定,或注明出处,如属翻译术语请用圆括号附原文。文章格式可参考《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③来稿中出现外国人名时,一律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文姓名译名手册》翻译,并在第一次出现时用圆括号附原文,以后出现时不再附原文。

④海外来稿主题应是与中国问题相关或是对中国社会工作及中国社会发展有借鉴价值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同时也欢迎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与实务研究论文。

⑤来稿请同时寄上打印稿一式三份和软盘一份。软盘请以HTML文件格式存储。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来稿请在封面上打印如下内容: 文章标题、作者及简介(包括学位、职称、工作单位)、联络办法(包括寄信地址、E-mail、电话、传真)。内文请勿署名。

⑥本书编辑对稿件有修改和删改权,如不同意请注明。

⑦来稿请自备副本,概不退稿。采用与否,编辑部均于3 个月内通知作者,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

⑧来稿文责由作者自负,来稿必须未经正式出版,本集刊严禁一稿多投。

⑨被本集刊选中出版的稿件,著作权属于作者本人,版权属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⑩来稿要求以中文写作,来稿请附200 字的中英文摘要。

投稿本集刊的文章,即视为作者同意上述约定。

来稿请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编辑部。

地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处(法学楼5246 室)。

邮编:100871;请在信封上注明“来稿”字样。

欢迎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和联络,邮址为:caswecswr@126.com。

三审稿制度

为保证集刊的质量,本集刊对来稿采用匿名审稿制度。

①所有来稿首先经编辑委员会进行初审,主要审查稿件的一般规范、稿件是否与出版宗旨相符。

②通过初审的稿件即送交不少于两名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或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匿名评审。

③稿件是否采用,基本以评审委员的评审意见为准,当两位评审委员意见不一致时,由主编最终决定是否采用。

四来稿文献征引规范

投稿本集刊的作者,请遵循以下文献引征规范。

①为保护著作权、版权,投稿本集刊的文章如有征引他人著作,必须注明出处。应包括: 作者/编者/译者、出版年份、书名/论文题目、出版地、出版者,如是对原文直接引用则必须注明页码。

②参考文献应在文章末尾列出征引出处,在文内则简要列出作者/编者姓名和年份,例如:

(正文) 对于处于初步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来说,应采取这种专门172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十六辑

化的发展模式,而在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阶段,就应采取整合的社会工作模式(李增禄,1996)。

(文末) 李增禄(1996): 《社会工作概论》,台北: 巨流图书公司。

例如: 征引书籍

对作者的观点做综述性引用:

(文内) (Richmond,1907)

(文末) Richmond,M. (1907). The Good Neighbor in the Modern City. Philadelphia: J. B. Lippincott.

(文内) (李增禄,1996)

(文末) 李增禄(1996): 《社会工作概论》,台北: 巨流图书公司。

引用原文应注明页码,如:

(文内) (李增禄,1996)

(文末) 李增禄(1996): 《社会工作概论》,台北: 巨流图书公司,第25 页。

说明: 英文参考文献中,书名请用斜体字; 中文参考文献中,书名请用书名号。

例如: 征引文集中的单篇文章

(文内) (Hill,1987)

(文末) Hill,J. (1987). evaluating Effectiveness. In J. Harding (ed. ),Probation and the Community: A Practice and Policy Reader (pp.226 - 238). London: Tavistock.

(文内) (阮曾媛琪,1999)

(文末) 阮曾媛琪(1999): “迈向21 世纪香港社会工作的趋势、挑战与使命”,载何洁云、阮曾媛琪主编《迈向新世纪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趋势》,香港: 八方文化企业公司,第441 ~472 页。

说明: 英文参考文献中,书名请用斜体字,并标明页码; 中文参考文献中,文章题目请用引号,书名请用书名号,并标明页码。

例如: 征引期刊中的单篇文章

(文内) (Reamer,1998)

(文末) Reamer,F. G. (1998).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Work Ethic. Social Work,Vol. 43,No. 3,pp. 488 - 500.

(文内) (王思斌,1995)

(文末) 王思斌(1995):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2 期,第97 ~ 106 页。

说明: 英文参考文献中,刊名请用斜体字; 中文参考文献中,文章题目请用引号,刊名请用书名号,并标明页码。

③转引文献,应注明原作者和所转引的文献,如:

(文内) 在成立大会上,会长崔乃夫对社会工作做了如下界定: “社会工作是……”(崔乃夫,1991)。

(文末) 崔乃夫(1991): 《1991 年7 月5 日在中国社会工作者协

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转引自《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1994 年第1 版,第2 页,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④在文献的使用中,请避免使用“据统计……”“据研究……”字样。使用文献、数据必须注明准确的出处。

⑤参考文献的排序采取中文、英文分别排列,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中文按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英文按作者姓氏分别以字典序列排列。

⑥作者对文内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采用脚注,序号一律采用“①、②、③……”

⑦行文中,外国人名第一次出现时,请用圆括号附原文,文章中再次出现时则不再附原文。在英文参考文献中,外国人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以缩写随后,以逗号分隔。

如: Mary Richmond 应写为: Richmond,M.

中国人的外文作品,除按外文规范注明外,在文末应在其所属外文姓名之后以圆括号附准确的中文姓名,如无法确认中文姓名则不在此列。

⑧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以商务印书馆1983 年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书册》和《外国地名译名书册》为标准。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编辑委员会


 
打赏
 
更多>同类期刊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期刊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要删文章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我要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