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核批复(新广出审【2014】1677号),《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名为《外语与翻译》。公开发行的《外语与翻译》于2015年第一季度开始出刊,季刊,大16开,96页,国内统一刊号:CN43-1527/H,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9648。
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探讨外语语言和翻译理论,关注外语教育前沿动态和微观教学法的研究与交流,反映外国文学理论、思潮和创作新动向,为外语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科研学术交流平台。
主要栏目: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外语教育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与书刊评介等。
读者对象:外语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和外语硕士、博士研究生,以英语为主,兼顾其他外语语种和对外汉语,促进各语种之间的科学研究与对话。《外语与翻译》将以新的姿态向高水平、高起点、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迈进。
《外语与翻译》热切期盼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热忱欢迎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踊跃来稿。投稿事宜通告如下:
1.本刊欢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及翻译和文化研究的文章,包括与外语教育有关的论文、报告和书评等。尤其欢迎具有独到见解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篇幅以8000字力宜,长文应控制在1 2000字内,新书评介不超过4000字。参考文献格式务必符合本刊要求。
2.来稿请寄打印稿2份并将电子文本发至编辑部邮箱。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以决定论文取舍。若2个月内未接到稿件修改意见或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一般不予退稿。本刊有权对来稿作酌情修改处理,如不同意,请附函说明。对录用的稿件,刊发后本刊寄送作者该刊2份。
3.请另页附上论文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提要、中文关键词及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份、最后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E-mail地址。
来稿请寄:410083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中南大学新校区外国语学院《外语与翻译》编辑部
联系人:易老师
电 话:0731-88876046 E-mail:wyfy09@126.com
本刊稿件格式要求
1.文稿结构:
a.中英文标题、中文提要(100 - 200字)、中文关键词(3-5个);提要应是全文的要点,力求客观,避免自我评价性语言。
b.正文。
e.参考文献。
2.正文格式:
a.正文章节标题占两行,小标题独占一行,前空两格,且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表示,形式为:1. 1.1 1.2……2. 2.1 2.2……
b.注释有夹注、附注。
c.正文行文中非汉语姓氏一律使用外文原文。
d.例句编号用(1)或(1)a的形式;每例另起行,空两格,回行与上行对齐。
e.引文较长时(中文100字、外文50字、诗2行以上),宜另起行,不加引号,左缩进一格。
f. 重要术语如果首次在国内语言学期刊上出现,请随后附上外文原文。
3.文内引用文献和文尾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a•正文一律采用夹注。夹注的文献放在括号内,作者名(英文只注姓)与年份之间空一格(不加逗号),冒号后加引文页数,例如:(赵元任1968:9)、(Bloomfield 1933: 21 - 28)、Turan 1998;Grosz & Gillion 1982,1993;Grosz,Joshi&Weinstein 1995);三个作者的,第一次出现全部列出,第二次则用et a1.,如( Grosz et al.1995);三个以上作者的,全部用et a1.,如(Caselli et al.1995)。
b.文尾参考文献部分不得包括文中没有引用到的文献,但应将引用到的文献全部列出,不得遗漏。
外文文献在前,以作者姓氏的字母为序,书名、刊名采用斜体;中文在后,以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为序。
c.引文需特别说明时可采用附注的形式,即在正文需注释处的右上角按顺序加注数码1、2、3、……,在文尾依次标出对应数码和注文,回行与上行注文对齐。
d.对标题的注释或对全文的说明以脚注的形式处理,于右上角注号*,列在当页正文下,正文与脚注之间加以横线。
e.文献类型的字母标识:M为专著,C为论文集,N为报刊文章,J为期刊文章,P为未出版之会议论文,D为博(硕)士学位论文,R为报告,CP为计算机程序,其中论文集中的文章类型标识为A。
f. 电子文献类:作者名,发表年份,电子文献标题[ oL],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日期(中文电子文献形成:年 月 日;英文电子文献形式:accessed/日/年)。
参考文献样例:
Abbott, H. P. 2002.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verson,S.1999. Conceptual work and the”Translation”concept [J].Target (1):1-13.
Rosch,E.1973. On the intemal structure of perceptual and semantic categories [A].Ed.T.E. Moore.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C].New York: Academic Press,111-144
闻一多,1993,诗的格律[A],孙敦恒编,《闻一多集外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39-172。
刘登翰主编,1999,《香港文学史》[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佩瑶,2008,重读传统译论——目的与课题[J],《中国翻译》(6):5—10。
赵元任,1968,丁邦新译,《中国话的文法》[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79 - 80。
朱献珑,201 1,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