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财经  经济  旅游  数学  教育  实践  新课程  知网  发明与创新  现代语文 

期刊创新发展需要管理中国化理论

   日期:2017-02-15     浏览:122    评论:0    
核心提示:大家知道,中国管理发展与改革开放十分密切,我国管理现代化是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从1979年向西方学习管理开始,到现在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这40年里,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干了不少事,但是我们缺少对40年经验系统的研究。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
大家知道,中国管理发展与改革开放十分密切,我国管理现代化是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从1979年向西方学习管理开始,到现在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这40年里,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干了不少事,但是我们缺少对40年经验系统的研究。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贸易、外交、文化都在走向世界,中国管理走出去的步伐却比较缓慢。虽然我国管理学术论文、论著总体上不少,但大多数是从学术到学术,脱离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当前,我国管理理论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当最有发言权。中国管理科学在国际上影响不大,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当前中国管理学者要从“黑板管理学”“资料管理学”中解放出来,回到“解决中国和世界真实问题”上来,一句话,就是要大力推动管理的中国化。
  大家都记得,40年前,我国改革开放曾设计过多种模式,曾考虑过选用日本、南斯拉夫、西北欧洲等模式,最后由总设计师邓小平选定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模式。1979年,邓小平与美国总统卡特达成协议:中美两国在大连共建一所管理培训中心,培训中国企业管理人才,引进美国管理理论、技术和教学方法。这可以看作中国管理现代化的开始。
  当时,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代,一下子引进西方管理思想、方式和方法,包括教材全部引进、强调双语教学等,这样就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有人把西方管理学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圣经,认为管理如科技一样,中国一引进很快就实现了管理现代化了。20世纪80年代,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以管理现代化命名的学术组织和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第二,由于体制冲突、内容有别,我们慢慢才明白,管理不同于科技,是不能引进的,而是要学习,如果学习消化跟不上,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以上问题,实质上涉及到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长期困扰我国管理界的一个理论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管理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30年前,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经济总量的扩大,中国管理向西方学习的规模、数量、人数加速度增长,中国在管理方面已成为全球的“学习型大国”。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学习还不完整,更多的是在学科领域,比较零星和分散,还处在经验阶段。近10年来,随着中国世界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全球化,世界对中国管理的期待和需求不断提高,中国正在成为向世界输出管理思想的一个大国。
  管理中国化的内涵就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基础上形成的,“学习型大国和输出型大国”就构成了管理中国化的基本特征。管理中国化理论的形成,不单单来自逻辑关系,更来自我们的实践经验。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部分管理工作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管理中国化开展了大规模的实验研究,特别是国家项目“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的实施,加快了管理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建设步伐。
  我国管理中国化理论的形成是自主的,没有跟在西方后边照抄照搬。中国遵循了“学习、消化、吸收、创新”的学习方式,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发挥了“政研企”相结合的体制优势,走出了一条管理中国化的道路,形成了管理中国化的宏观理论和方法。
  微观方面,中国把“案例研究”作为研究管理理论的一个入口,对西方的案例进行本土化改造,提出了“案例三个车间”模式。真实事实是案例的灵魂,真实事实不是来源于高校,而是来自于企业。企业是案例研究不可缺少的第一车间;把企业提供的经验,按照管理学知识点编写成教学案例,形成高校第二车间;把好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理论与世界其他国家共享交流,这是第三车间。“三个车间”模式也是中国学习西方具有中国原创性的一个成果。
 
打赏
 
更多>同类期刊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期刊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要删文章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我要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