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财经  经济  旅游  数学  教育  实践  新课程  知网  发明与创新  现代语文 

【精品推荐】论文创作指南(七):人文社会学科论文写作问题!

   日期:2017-02-14     浏览:160    评论:0    
核心提示:最近几年,翻开体育学术刊物,包括各院校学报、学会和科研单位出版的学术期刊,绝大部分都采用一种写作格式,分三大部分:一是研究对象与方法;二是结果与分析;三是结论与建议。有的前面加个问题的提出或是研究目的之类。然后是在段落前面用阿拉伯数字加小数点一路编下去。这种格

最近几年,翻开体育学术刊物,包括各院校学报、学会和科研单位出版的学术期刊,绝大部分都采用一种写作格式,分三大部分:一是研究对象与方法;二是结果与分析;三是结论与建议。有的前面加个“问题的提出”或是“研究目的”之类。然后是在段落前面用阿拉伯数字加小数点一路编下去。

 

这种格式应该是论文写作的一种路数,是不久以前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模式,而且主要是自然科学论文的模式。好处是眉目清楚,浏览、检索和答辩方便,论文相互比较也较便当。这种格式适合于有相当篇幅的学位论文写作,特别是应用性、对策性和实验性研究。如果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格式应是论文写作的主流,我也暂不提出异议。但是,如若我们的教授、研究员以及博士、硕士,大家都只采用这种格式写作,我们的学术刊物都只能发表这种格式的文章,我以为就值得质疑。情况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除了个别刊物,绝大部分杂志清一色的“三段论”和“1.1,1.2,2.1,value="2.2" unitname="”">2.2”,谁也不敢超越雷池一步。而且,几乎成了连环套,究竟这是哪儿来的“命令”,如此整齐划一,一发不可收拾。不知道这是集体无意识还是集体有意识?有的文章,短短两页,除去图表,不上两千字,也来个“三段论”,来个阿拉伯数字编号。有人说这是“新八股”,我看有一定道理。

 

其实,不妨翻开全国那些很有权威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也不妨翻开其他学科的权威期刊,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文学、人口学、教育学,哪有都一律用这种论文格式写作?就说体育学术界吧,那些今天已成学科带头人的专家教授,他们当初的学位论文,也不都是采取“三段论”和编号写作的,谁又能说那不是学术正宗?现在的《体育文化导刊》,在同类体育刊物中被《新华文摘》采用的文章数量最多,该刊物并未将“三段论”定于一尊。

 

据说,20世纪末新闻出版署印发过一份《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我找来这份材料认真阅读。首先,我觉得这是“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而不是论文写作规范,是“适用于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而不是适用于一切论文写作,是“建议”,而不是“命令”。如果因为要迎合“检索”,因为要追求“规范”,阻塞一切写作创新,取消论文写作的多样性、丰富性,实在是舍本逐末。如果上上下下都来写一种格式的论文,对提高学术水准和写作水平肯定是致命的一击。

 

所谓学术规范,首先要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尊重前人和别人的成果,掌握第一手资料,学风严谨,不以势压人,不大言欺世,不故弄玄虚。其次为检索核对方便,考虑到与国际接轨,统一文献标识,对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注释等作一些基本格式的规定,这都是有好处的,是一种专业训练。倘若是把规范拿捏成一个固定的套子,不管什么内容的论文,请君入瓮,削足适履,这是对学术规范的误读。

 

有些论文就那么三五千字,目的、分析、结论通过叙述便可一目了然(如果不能一目了然,就是文章本身眉目不清,逻辑混乱),你再来个夫子自道,耳提面命,实属画蛇添足,浪费篇幅,同时失去读论文时的逻辑快感。许多论文一律标明方法是问卷调查、资料调研、实验研究、数理统计,一看内容,不是缺斤短两,就是虚晃一枪,使人不能不怀疑你的方法是真是假。再说,熟悉的人也看得出,有的哪有那么多科研经费去“问卷”去“上机”,分明是虚张声势。一虚张声势,你的论文信度、效度就会令人起疑。而且这种学风也不可取,不如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用什么方法就说什么方法。这才是实事求是。

 

那么,怎么逐步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作者和编者共同来打破单一的写作和编排模式。作者按照内容需要自由运用适合的写作形式,编者不拘泥于现有的写作体例和编辑格式,容纳任何一种学界普遍认可的写作体例。不管哪一种体例,均可对作者、摘要、关键词等进行统一的文献标识,以利于检索。

 

二、建议校长、院长、系主任和专家教授在评审职称、确定学位时,不以有无“三段论”和阿拉伯字编号作为论文规范不规范的标准,而是根据论文内容和哲学、社会科学界普遍认可并在运用的格式衡量论文质量。据说一些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担心不按照当下格式写作,论文不被承认,也就发表不了。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免去后顾之忧。

 

三、关于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写作,考虑到每位导师有每位导师的要求,学生个人有个人的写作习惯。论文体例可由导师与研究生商量确定,以免论文完稿后增加审阅和答辩的困难。我还建议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多写些研究范围里的短文,写些有独立视角的专题文章,作为最后形成论文的基础,而不要一开始就拉下一网打尽的论文框架。

 

四、建议学界用宽容的精神看待论文格式,因为几年来整齐划一的写作有人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突然变化开始会不大习惯,甚至有的作者一旦脱离固有的写作路数反而不知道怎样进行结构。同时也希望期刊编辑克服各种困难,使这个转变“光滑联接,平稳过渡”。当前体育学报大都是综合的,既有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又有自然科学和交叉科学方面的内容,刊物从内容到形式很难和谐统一。这是由体育的特点决定的,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个事实,除非学报分版。

 

五、人文社会学科的写作应该多样化,而不应该路子越走越窄。这几年,基础研究少了,理论思辨少了。为了适应某种写作格式,大量选择调查研究、对策研究和各种应用研究。其实,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实践,搞对策研究是很难的,要搞也只能从一些文件、文献中东拼西凑,或者说一些众所周知、不痛不痒的话,对决策不会有多少帮助,“因为你说的我都知道,我不知道的你又未说”。

 

以上建议不仅仅涉及体育学的写作,而且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久前在讨论写作问题时,有专家著文说,“只要我们这个民族还会继续存在和发展,我们美丽的母语之花就会长开不败;只要作为个体的人有不断追求完善的自我期许,识字、读书、作文就不会从人生蓝图上轻易抹去”。他还将写作比喻为没有终点的旅行,永远是“进行时”。我觉得体育界的中青年学者和体育院系的同学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标准化”的学术写作,而应当拓宽写作领域,运用多种多样的写作体裁,进行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学者的写作不应局限在学界里打转转,而应当冲破局限,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

 

根据我在体育界工作这么多年的经验,可以负责地说,体育界大量的文字工作,不是撰写标准的学术论文,而是各种各样的应用文。如果你在行政部门就业,你得学会起草政府文件,学会撰写调研报告,起草讲话、通知和意见。如果你在体育产业部门就业,你得学会拟合同、传真和信件。如果你想对各种体育现象发表意见,你得学会撰写评论和专题报告。即使你在学术机构工作,也不能一辈子总是写论文评职称。现在的非学术类的体育报刊,很少见到专家学者的文章。其实不少专家学者对体育改革与发展颇有真知灼见,对各种体育现象颇有独立见解,并不逊于报刊记者。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本科生在校时能进行多种写作训练,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各种工作要求肯定是有好处的。

 

当前,学术界对现有的各种论文评估、期刊质量评估有不同看法,提出不少改进的意见,值得我们重视。我觉得我们不要太在乎、太看重评估,不要太相信排名。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知识分子译丛”推出8种图书,其中有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拉塞尔•雅各比的《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书中对“只是在校园和狭隘的学术话语里谋生”的现象,对只强调“学术标准”而缺乏“批评标准”的现象,对“故作高深的学究气,除了同行无人能懂无人愿读”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抨击,甚至提出“只写论文不算知识分子”的说法。人民日报社出版的环球时报对此曾专版进行介绍。尽管这位美国教授的一些说法不无偏激,但确实也揭示了学术写作中的一些弊端。

 

我渴望这封信有助于恢复学术话语的鲜活和学术写作的改进,期待体育学术园地出现更多令人读后难以忘怀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打赏
 
更多>同类期刊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期刊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要删文章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我要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