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研究》
一、总则
1.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每页依序重新编号。
2.一般情况下,引用外文文献的注释仍从原文,无须另行译出。
3.文章正文后不另开列“参考文献”。
4.所引资料及其注释务求真实、准确、规范。
5.本体例经刊行生效,也在本刊相关网页发布,敬请查阅参照。
二、中文文献
(一)一般著作
1.专著。其注释各个类项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机构、时间或版次,页码。编著、译著基本一致。例如: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01页。
司马迁:《史记》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95页。
2.编著。应在编者姓名后加“编”或“主编”、“编著”。例如: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8-49页。
3.译著。在著者姓名前可以“[ ]”标明著者国别;在文献名之后,可标明译者。例如: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国别的括号用[]不用【】)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导言,第15页。
4.如著者、编者为二人,两者姓名之间以顿号间隔;如为三人以上,可省略为“×××(第一责任者姓名)等(编)”。例如:
王正毅、张贵岩:《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3、207页。
刘继南等:《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20页。
王振华等主编:《重塑英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二)单篇文章
1.文集中的文章
其引文注释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章题目(加书名号),文集编者名称,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及版次,页码。例如:
张世鹏:《历史比较中的欧洲“第三条道路”》,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第278页。
2.报刊文章
刘汉俊:《一个民族的征帆:写在郑和下西洋600年之际》,《人民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10版。(文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之间用冒号,不用破折号)
张小明:《革命、修正和补充》,《欧洲》2001年第3期,第16页。
3.会议论文
余谋昌:《公正与补偿:环境伦理与环境政治的结合点》,“环境政治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2005年6月17-19日,第9页。
4.学位论文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论文,1999年4月,第55页。
(三)其他
如引用资料来自政府出版物、通讯社消息、未刊手稿、缩微胶卷等,其注释也应尽量标明编辑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和时间、页码,或者文献性质、收藏地点、收藏编号等。如无需或不便标明著作者/编辑者,则标明其他类项也可。例如: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3页。
《中国与八国财长就全球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对话》,新华社莫斯科2006年2月12日电。
辽宁省档案馆编:《日俄战争档案史料》,档案第86、91号,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41、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