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财经  经济  旅游  数学  教育  实践  新课程  知网  发明与创新  现代语文 

编辑有哪些审稿心理误区!

   日期:2019-11-24     浏览:134    评论:0    
核心提示:审稿心理是编辑审读文稿时的心理状态,它贯穿于编辑审读活动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制约着编辑的审读活动,影响着编辑的审读质量。审

审稿心理是编辑审读文稿时的心理状态,它贯穿于编辑审读活动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制约着编辑的审读活动,影响着编辑的审读质量。审稿心理的优劣好坏是衡量一名编辑是否称职和优秀的一个重要“软件”,在编辑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编辑的一些审稿心理误区,有助于编辑在审读活动中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提高审稿质量。

 

一、盲从权威

在各个领域,都有一些名家大师,他们术业有专攻,学业有专长,业务上有较高的造诣。面对这样的名家大师,编辑在审读文稿时,往往有一种盲从的不良心态。书刊编辑界掀起的一股追逐名人名家、大讲名人效应的风气,以至于唯名家是从,实际上是盲从权威心理的一种反映。有这种心理的编辑往往为作者头顶上眩目的光环所迷惑,解除心理戒备,不严格认真地进行审读,只草草浏览一遍不作深入分析就认为他们的稿件是高质量的,给予过高的评价,甚至不加审读想当然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的文稿一定是高水平的。

 

盲从权威的审读心理容易导致编辑忘记自己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编辑的审读加工。尊重权威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但尊重与盲从是两回事,前者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展开,后者则阻碍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名家大师的文稿未必每一篇都是好的,即使整体上是优良的,也不能排除细节上百密一疏,存在若干纰漏。盲从权威心理易使编辑不依据论著的实际质量而仅凭论著作者的知名度来评判其高低,因人取文。因此,我们“面对书稿时要对作者抱一种‘不信任态度’,睁大眼睛去挑其中的毛病,即使大名家的作品也不例外。如果头脑里有了‘名人崇拜’,以为名人的东西不会有问题,结果往往就要出问题。”[1] 盲从专家,人云亦云,扼制了编辑创造性地发挥编辑职能,有碍编辑的审稿选稿工作。

 

二、轻视心态

盲从权威的反面便是对无名作者的有意无意的轻视。由此,对无名作者的作品则产生一种带有偏见的挑剔苛求心理,对编辑来说,这几乎是一种通有的心理定势,许多大学学报基本上不刊载副教授职称以下作者的论文,笔者还见过几家学报在稿约中作了这样的声明。这种审读心理以人论文,先入为主地否定文稿,认定无名小卒的文稿质量一般不行或根本不行,如此做法对编辑审读活动的妨碍将是不言而喻的。评价的客观性是审稿工作的基本特征,先入为主的偏见则是审稿工作的大忌。在审读工作中,无论作者是谁,文章价值几何,从职业道德上来说,编辑应该也必须一视同仁。

 

轻视无名作者的审稿心理因人废文,对编辑审稿工作有很大的副作用。从一开始便轻视无名作者,对他们抱有偏见,这不仅仅是一个妨碍编辑工作的问题,也是一个有关编辑职业道德的大问题。这种违反科学准则、有悖编辑职业道德的行为,无助于审稿选稿工作,无助于学术事业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编辑同志在审稿子的时候,既要严格,又不宜求全责备,不要错过一篇有希望的作品,不要错过一个有希望的作者,……要不拘一格,打破框框,哪怕作品只有一点儿长处,一点儿新东西,就要想方设法帮助把它改好。” [2] 编辑界历来强调对作者要一视同仁,关注作品有无可取之处,希望能发现有潜力的作者,而不看作者是谁。在科技学术期刊界广泛实行的匿名审稿制在一定程度上为的就是要克服对普通作者因人废文的不良倾向,真正做到对作者一视同仁。

 

三、先睹为快

先睹为快心理是读者、观众普遍存在的一种阅读观赏心理。编辑作为特殊的阅读个体,有时也和普通读者一样,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先睹为快的心理。当编辑面对生动精彩、引人入胜的文稿时,往往被其中深邃的思想、严密的逻辑、离奇的情节、流溢的激情、璀璨的文采所吸引,因而急欲先睹为快,心思随着文稿流转,一口气就能将文稿读完,甚至于回味无穷。这种审稿心理,因为编辑投入的程度深,对编辑深入地把握文稿助益良多,但由于编辑沉醉于文稿之中,从一个普通读者角度欣赏的色彩过于浓厚,恐怕有碍于编辑的理性评判,妨碍编辑职能的实现。在编辑审读中,“文稿编辑不是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而阅读。文稿编辑必须训练自己很不自在地阅读手稿,不停地抱怨、质疑、查询令你不满意的地方,不要轻易放过作者。”[3] 有些作品格调不高甚至导向存在问题,但它们往往非常吸引人,先睹为快心理易使编辑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忽视作品格调和政治倾向,从而造成不良影响。

 

先睹为快心理对于读者来说,当然是一种较好的心理状态,但对编辑来说,其背后则隐藏着对审稿不利的因素。先睹为快往往受制于直觉,在首次阅读后的再次阅读,必定会不自觉地受到编辑第一印象的影响,从而有碍编辑的理性判断。编辑必须以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来取代这种直觉,不能跟着感觉走,否则将会给文稿的判断带来不良影响。编辑要意识到自己是编辑,要对文稿的优劣成败作出评判,而不能像普通读者那样只管阅读,不问其他。审读书稿与阅读图书并不相同:审稿要对书稿的水平进行评估,以便作出取舍,而一般阅读,可以信马由缰,粗粗浏览,且无须作出评估;审稿要以理性的心态,审慎地对书稿进行科学分析,它不是根据个人的爱好情趣决定取舍,而是代表社会和读者对书稿作出理性判断,从出版专业的角度,对书稿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面反复地进行审视,以便作出正确的取舍。[4] 编辑的使命和职责要求编辑不能把审稿当阅读。一些编辑往往把审稿当做阅读,粗放地阅读,跟着书稿的情节走,而忘了审读者的责任,这样一来,往往难以作出科学的评估和正确的判断。

 

四、漫不经心

审稿要从大量的文稿中,鉴别评估、选择优化,既费时又费力,既要把政治关又要把科学关,还要在一些知识、技术上保证不出差错,这就必须有踏实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因此,编辑必须努力不出现漫不经心的状况,然而,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编辑容易漫不经心。这表现在:书稿已经在报刊上发表过,来稿又非常清楚,整洁,因此产生麻痹思想;对重印书,认为已出过书,没发现什么问题,即不再重审或不认真审读;依赖和相信作者已核对过引文,编辑不再审核;名家稿、领导稿、权威稿容易使编辑漫不经心,反正是非发不可,看不看没有多大关系;有些编辑特别是学术编辑不安于工作岗位,厌烦编辑工作,对工作缺乏热情,审读文稿时,也就马马虎虎,草率了事。审稿者在审稿时的情绪状态将影响或左右他们对稿件的评判,情绪高昂时,审稿态度积极,情绪不佳时,那就心不在焉,漫不经心。

 

作为编辑,审读稿件是分内事,然而,不仔细看稿件或根本不看稿件的编辑如今却不乏其人。有位编辑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某学者投寄一篇稿件,该编辑看过后,提出了值得商榷的一些地方,学者态度诚恳地给予了合作,最后他说:“你还真的看啊!”据这位学者说,他曾以电脑软盘的形式交给出版社一部书稿,成书后发现原稿只字未动,包括好几处错别字在内。[5] 这样的例子恐怕也不是个别现象,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有些编辑审读稿件时不认真的工作态度。编辑漫不经心的审读影响了出版物的质量,对整个编辑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损害。

 

五、熟人情结

审稿是一种认知活动,需要编辑运用理性思维对稿件的质量进行评估,作出取舍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智力活动占有重要的地位,正确的审稿结论有赖于编辑的理性判断。然而,在审稿过程中,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对稿件审定结论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审稿过程中存在着熟人效应。编辑往往不依据论文的实际水平而仅仅根据自己对其作者是否熟悉来评判论著,对自己熟悉的作者往往把关不严,容易给予过高的评价。

 

熟人情结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编辑很容易陷入这一思维方式的误区。这一心理效应影响编辑审稿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利于真正实现对作者一视同仁和以稿件质量定取舍,是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应该避免的。熟人难拒,对于熟人的稿件,编辑往往不经细审,甚至不审读,便予通过,情面大于天,碍于情面,编辑通常是照顾第一,质量第二,许多文章的质量甚至惨不忍睹。熟人效应对刊物来说,便于组约稿,但其最大危害就在于久而久之,刊物很容易成为熟人圈子内的刊物,从而影响刊物的宽广视野和社会功能。

 

六、依赖心理

学术论著通常要请有关同行专家审稿,以更准确地评定文稿的价值,一部分编辑由此产生了一种依赖专家的心理,初审草草一看,或者根本就不看,就交给专家,反正有专家在那里把关。有些责任编辑还习惯依赖二三审,责编不按照责编的职责范围,解决责编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是草率从事,反正还有二三审把关。依赖心理对编辑工作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让一些根本不合格的文稿通过初审,增加了审稿专家的工作量,给他们带来了额外的负担,浪费了他们的时间,长期这样,就会影响审稿专家的审稿热情,给审稿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有违编辑的职责,主动地放弃了一名编辑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审稿决定权完全托付给外审专家,自己反倒成了边缘人,忘记了编辑在审选稿件中的主体地位。

 

编辑审稿是“用形式逻辑方法判断文稿的科学性,用系统论方法优化控制编辑过程,用信息论方法选择编辑文稿,用行为科学和社会心理学方法研究作者、读者的心理,用美学方法提高期刊的审美价值,用统计分析方法审查论文的图表数据,用模糊数学方法评审论文质量,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实现编辑工作科学化。”[6] 可见,审稿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编辑行为。论著的出版价值不仅仅是指其内容,还包括其内容是否满足于社会和读者的实际需要,是否满足本刊栏目的需要,稿件在稿源中的相对学术水平,稿件内容的时效性等因素。

 

仅仅从稿件学术价值上作出评判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稿,审稿专家的意见对编辑判断稿件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起到了协助编辑判断稿件出版价值的作用,但专家审稿不能也无法代替编辑审稿。作为编辑,必须努力消除依赖心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把握编辑工作的主动权。

 

作者:陶范 来源:中国出版  nth="8" day="25"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2015-08-25

 

 

 
打赏
 
更多>同类期刊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期刊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要删文章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我要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