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财经  经济  旅游  数学  教育  实践  新课程  知网  发明与创新  现代语文 

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发表费?

   日期:2019-11-24     浏览:11    评论:0    
核心提示:论文发表情况是科研评价体系中绕不开的指标,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申请奖学金、毕业、晋升、申报经费,均离不开论文指标。近

论文发表情况是科研评价体系中绕不开的指标,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申请奖学金、毕业、晋升、申报经费,均离不开论文指标。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学院讲师林贤祖将矛头对准论文发表乱象,在微信公众号“学术周刊”刊文《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版面费,惊心触目!!!》,引发学界争议。

林贤祖在文中称,一些国内学术期刊会对发表论文收取几千元到几万元人民币不等的版面费,这些费用名义上是用于维持学术期刊和学术出版社的运营,征收作者的论文版面费已是中国学术界公开的潜规则。而随着近十几年国际学术出版界的变革,许多国外学术出版商瞄准了国内的巨大市场,打着“开放存取”(Open Access)的旗号,大肆征收版面费。由于国人和国内学术评价体系对国外论文十分青睐,许多人通过科研经费报销向国外期刊缴纳巨额版面费,使自己一文不值的论文变成印刷品。

林贤祖表示,保守估计每年学术界向国外出版商“进贡”的论文版面费总计有数十亿之多。“科研界对这样的发稿乱象并不重视,国内期刊情况更为严重,收取版面费尤甚”,林贤祖这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付费论文是正常模式还是取巧捷径?征收作者的论文版面费让学术期刊沦为敛财机器了吗?有别于传统付费订阅出版模式的“开放存取”促进了学术交流还是成为国外出版界的捞金工具?

 

 

“开放存取”模式: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阅读

开放存取(Open Access)期刊是指借助互联网而出现的在线出版,简称OA期刊。学术信息资源放在互联网,任何人可以免费获得而不需要考虑版权或注册限制。开放存取期刊本身是一种免费的网络期刊,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无限制访问论文。但此种期刊一般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获得、无限制使用的运作模式,论文版权由作者保留。在论文质量控制方面,OA期刊与传统期刊有类似之处,但不一定都采用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比起传统模式,这种开放存取模式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使得投稿、出版、传播更为便捷。

开放存取变革运动早期标志性的事件是1970年代计算机学家创立的开放存取数据库Anonymous Ftp Archives和1990年代物理学家创立的开放存取数据库Arxiv,特别是后者已经涵盖几乎所有自然科学领域的一百多万篇学术论文,而且以每个月将近10000篇的速度增长,目前这个数据库已经成为许多学术界学者公布自己成果的首选之地,也是开放存取运动的领头羊。

林贤祖在文中写道:“目前绝大部分开放存取出版商都采取作者付费(版面费)的模式,这恰恰迎合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表论文的巨大需求,从而产生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几乎所有大型的开放存取出版商一开始就罔顾学术水准而追逐暴利!甚至连Nature出版集团、Science集团、Elsevier集团等老牌学术出版商也加入这场捞金运动!”

林贤祖称,国外这些出版商的运营成本几乎为零,而如《Scientific Reports》和《PLOS ONE》此类期刊更是“来搞不拒的烂期刊”,Nature出版集团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一篇论文版面费高达3万多元人民币,也几乎来稿不拒。“估计2015年中国人单单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文而缴纳的版面费奖就可以高达几千万元之多。”

因此,林贤祖发起了抵制Plos one、Hindawi、BioMedCentral这三家“臭名昭著的出版商”的倡议,《Scientific Reports》,《Nature communication》也被其指为“收取高额费用的敛财期刊”。

不过,林贤祖也承认,“在当今国际学术出版界,开放存取确实是大势所趋”,只不过“具体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只有收取高额版面费一条路。

 

 

问题一:林贤祖所针对的“五大敛财期刊”是否是其所谓“垃圾期刊”?

对于林贤祖将Hindawi、BioMed Central、PLOS等出版社和《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等收费期刊列为垃圾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牛登科教授表示质疑。

“这些出版商、收费期刊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来稿不拒的现象不可能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国际上通用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在10左右,这么高的影响因子也说明了其学术地位,即使是《Scientific Reports》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但也有一定的淘汰率。”牛登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所在的实验室最近投向《Scientific Reports》的论文就被退回。

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马军教授目前担任德国Springer出版社旗下《Nonlinear Dynamics》期刊副主编,并同时效力于《PLOS ONE》期刊。马军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他所效力的这两家期刊稿件审理非常严格,“首先编辑就会过滤一部分论文,再是审稿人接着筛选。至于其他开发存取期刊比如Hindawi出版社旗下的个别期刊会出现审稿松一些的情况,但毕竟要考虑期刊的长远发展。此外,任何期刊都会有一些人情稿件,但不能以极端的例子来夸大。”

2012年,中国知名学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任院长饶毅就曾对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灌水提出过批评。牛登科直言:“在中国90%以上的科研人员(包括我)眼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投稿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如果把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视为洋奴或者没用的废物,那是否应该先开除掉90%以上的科研人员,然后再禁掉开放存取期刊。”

澎湃新闻记者查阅了《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近年来的影响因子,从2011年度到2014年度,分别为7.396、10.015、10.742、11.47,呈现逐年上升状态。MedSci热门指数显示,《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平均投稿命中率约为13.27%。

澎湃新闻记者再查阅了PLOS出版集团旗下的各大收费期刊版面费用标准,价格最低的是《PLOS ONE》的1495美元,《PLOS Biology》《PLOS Medicine》价格相对较高,为2900美元。

牛登科表示:“《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收费确实比较高的,但不要忽略了Nature系列非开放存取期刊的订阅费也是相当昂贵的。 此外,学术交流大多靠论文,如果能把那些几十人、几百人学术会议的经费省下来,用在投稿费用上,是不是更有效率?”

 

 

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发表费?

 

PLOS出版集团旗下的各大收费期刊版面费用标准。

问题二:开放存取模式是否罔顾论文质量只敛财?

牛登科也在OA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选择期刊投稿时,一个重要的考量点是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OA期刊像传统期刊一样有好有差,即便是相对较差的OA期刊也发表过很多高水平的论文。”牛登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检索《PLOS ONE》的论文被引用情况,可以看到最高的被引用845次,被引用次数达到100次的有597篇。虽然存在一定争议,但论文引用率目前依然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客观衡量论文影响力的指标。

“OA期刊和传统期刊一样,影响因子分布很广,有10也有1,还有很多没有被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著名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收录的。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一般会优先选择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在生物医学界,如《eLife》《PLOS Biology》《PLOS Medicine》《BMC Biology》等期刊影响因子都接近10,自然也就吸引了很多著名学者,中国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分子生物学家王晓东也是《eLife》期刊的创始人之一,并曾担任编委。”

打开《eLife》期刊的编审专家名单,除却国外知名院校、各研究中心的学者,中国籍编审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

 

 

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发表费?

 

《eLife》编审人员名单(部分)。

澎湃新闻记者搜索在《eLife》上发表的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可以看到,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家杜德纳(Jennifer A. Doudna)就在《eLife》发表了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在人类细胞中的应用,这一研究结果堪称重磅,为杜德纳赢得巨大荣誉;今年10月,芝加哥大学演化生物学家文森特·J.林奇(Vincent J.Lynch)和其团队刊发了由基因P53编码的蛋白质对于抵御癌症的重要研究;曾于1976年帮助发现埃博拉病毒的伦敦大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主任Peter Piot博士、杜兰大学病毒学家 Robert F. Garry领导的团队也曾就发现埃博拉病毒抗体发表论文。

“类似刊发在开放存取期刊上的重要论文还有很多,不过这些期刊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概率较低,但低影响因子的传统期刊上中国论文也多。中国研究人员在差期刊上发表论文多,是中国现阶段科研水平相对低造成的,与是否是开放存取期刊无关。”牛登科说。

从事化学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诸平表示:“Hindawi,BioMed Central,PLOS等出版社其实只是把传统出版的读者付费改成了作者付费,个人认为目前的收费也比较合理。《PLOS ON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 等收费期刊影响因子一路高升,佐证了期刊办得比较成功。当然单纯以影响因子来评价学术期刊是幼稚的,垃圾期刊影响因子虚高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但比起《PLOS ONE》此类期刊,国内某些生物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飙升得更加畸形。”

此外,牛登科强调,应该慎用“垃圾论文”一词。低影响因子期刊上的大多数论文一种是很小的进展、发现,另一种是争议较大,重要期刊不愿承担风险的论文。“客观评价,这些论文就一文不值吗?好比英雄人物对社会的贡献比一般人大,但一般人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普通的论文也是一样。”

牛登科表示,“我个人的主张是认认真真做了研究,没有造假、没有编造数据,不管结果好坏都应该发表。好的发表了是经验,差的结果发表了是教训,也提醒后来人不要走弯路。基础研究不光是有成功、有失败,还有大量介于成功失败之间的不符合预期的不理想研究结果。这些结果也许永远都意义很小,但也不排除其中有一小部分在几年后发现意义很大。科学研究是一步步往前进的,经过小步积累才能是一大步。”

问题三:“开放存取”模式是否一本万利?

林贤祖认为,“开放存取”模式近乎是一个“高利润低成本”运作,所收取的“论文版面费”是一笔赤裸裸的暴利,“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这些出版商都是采用网络运营模式,绝大部分期刊没有纸质版,所有的运作,投稿审稿录用都是靠电子邮件完成的,编委和审稿人是免费服务的,我实在想不出它需要什么成本。”

一些科研人员亦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读者和作者实行双向免费的主张。马军向澎湃新闻记者列举了几项支出:服务器和网络的维护成本、给所挂靠出版社的管理费、编辑部定期召开的用以讨论期刊运行政策的编委沙龙或会议等等。

“一些国外期刊的编委和审稿编辑确实是义务的,但期刊仍然需要向高级编辑、高级顾问、副主编、主编支付津贴。此外开放存取期刊来稿很多,后台需要一批工作人员来受理,这也是一笔很大的人工开支。”

问题四:中国科研人员是否每年“进贡数十亿”?

为什么科研人员不将论文发在同等层次的免版面费的学术期刊?

“你选择避开开放存取,就意味着你的文章别人要读需要缴费订阅。”牛登科觉得这种行为并不合适,“目前,国家投资的图书馆购买的文献占了我们阅读文献的大部分,但还是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所在领域大约占比为1/3左右)来自于国家不用掏钱的开放存取。这些期刊的论文,来自于全世界科学家的贡献。”

马军表示:“无论是开放存取还是单位图书馆订阅,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支付论文研究成果的阅读费用,文章的质量读者自有评价,不能因为发表在开放存取期刊就备受非议。”

开发存取期刊的付费论文是否有与科研单位重复购买的嫌疑?牛登科表示,负责任的开发存取期刊在作者投稿时会识别作者的单位地址,如果作者单位已经支付了订阅费,作者就无需缴纳论文出版费。“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不同学科科研经费充裕程度差别很大,作者支付能力也随着差别巨大。以往统一由单位图书馆支付订阅费,而在开放存取模式下,作者需要自己缴费,在经费少的学科领域就困难。”

对于林贤祖文中提到的每年数十亿论文版面费,马军认为数十亿“并没有根据”,“以我效力的开放存取期刊《PLOS ONE》为例,如果作者说自己没经费且论文没挂基金号码可以申请豁免或者减免版面费。还有就是如果审稿人对稿件内容的评价非常高也可以豁免版面费。”

问题五:“开放存取”的期刊,到底有没有浑水摸鱼者?

开放存取期刊有没有问题?牛登科说:“也有一定问题,比如一些无德出版商可以忽视学术规范,随意发表任何交足费用的论文,负责任的同行已经列举了出了无良出版社名单。”

2009年开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副教授、学术出版专家Jeffrey Beall涉足学术开放存取出版的问题研究,近年来不断更新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社的黑名单,提醒作者谨慎投稿和参与编辑或编委。截止至2015年12月28日,Jeffrey Beall更新的黑名单包含了929家期刊。

 

 

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发表费?

 

 

美国学术出版专家Jeffrey Beall公布的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社黑名单。

从事工程材料研究的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研究院喻海良博士整理了10个中国作者发文超过60%的国外OA期刊。

 

 

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发表费?

 

“我本人是支持OA期刊发展的,并且在《Scientific Reports》和《PLOS ONE》上都发表过论文。在澳大利亚做好一个研究开支是非常大的。写好一篇论文,基本上都会花掉上万澳元。相对于传统期刊,在正规的OA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浏览量还是更多一些,也因此在发表的时候,不会舍不得这1千多美元的版面费。”喻海良强调,“然而,我支持OA期刊事业的发展,不代表就支持所有的OA期刊,特别是那些感觉是为了在中国市场挣钱的期刊。”

喻海良举例,“《Advanced Science Letters》(ASL)和《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MRI)这两个期刊曾经大肆在中国淘金。ASL这个期刊在2011年被SCI收录671篇论文,其中491篇为中国作者发表;MRI在2015年上半年被SCI收录566篇论文,其中491篇为中国作者发表。中国作者贡献率分别为73%和86%。最终的结局呢,这两个期刊被SCI数据库剔除。”

“再看我上面整理的这10个期刊,现在中国作者贡献率已经超过了60%,有好几个已经超过70%了。如果中国作者再不认真对待这个现象,这些期刊可能会倒霉了,彻底从SCI数据库中剔除出局,” 喻海良表示。

喻海良还整理了一张中国与美国发表OA期刊的情况。

 

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发表费?

“可以看到美国作者发表的开源期刊,基本上都是国际知名主流开源期刊,这毋庸置疑值得我们反思。《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是世界主流开源综合期刊,《Optics Express》《Nucleic Acids Research》《Cell Reports》《eLife》都是各自专业领域内一流期刊,而中国则有大量质量一般的OA期刊。”喻海良表示。

牛登科依然看好OA期刊的发展,“‘灌水’期刊不可能在学术界建立威望,不可能通过学术界对学术期刊的过滤机制,如SCI的期刊筛选,而中国科研人员非常看重投稿期刊是否被SCI收录。今后估计随着开放存取的普及,SCI等期刊评价体系作用会进一步加强。”

诸平举了一例,“晶体研究在我国大陆地区异军突起,《晶体学报E辑》(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一时成为众多关注SCI论文的研究者的首选目标,也成为大家相互攀比的重要期刊,2007年曾经一跃成为我们SCI收录贡献榜的头名状元。但是,很快就有媒体报道在《晶体学报E辑》发表的论文粗制滥造、涉嫌造假、被撤销之事,该刊物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结果被SCI淘汰了。”

马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开放存取期刊在中国都有代表公司和人员,估计国内人员对开发存取期刊出现的负面问题已经反馈给这些出版公司决策部了。”

“一般常见舆论都认为开放存取期刊是未来期刊的发展,如果从促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提高被引频次)等方面,与传统期刊相比较还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在冒出许多假期刊,打着开放存取的旗号,败坏开放存取的名声,这可能是开放存取的发起者们始料未及的。”诸平认为,“我们应该抵制的是假期刊而非开放存取,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问题六:付费订阅或付费发表,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三条“开放之路”?

林贤祖也并不是完全反对开放存取模式,他承认开放存取是大势所趋,不过,“主流”的开放存取模式,应该是“绿色”或“金色”的。

“绿色”模式是指,把论文发表到传统期刊上,但同时把论文发布到上面提到的各种开放存取数据库(OA Repositories)上,让大家都可以免费下载,并不是所有学术期刊都允许这么做,但根据倡议这种出版模式的网站SHERPA/RoMEO的统计,目前有超过22000个学术期刊,2168个出版商采取这种允许自存储的办法。

“金色”模式则是,读者和作者双向免费,“期刊维持运营的收入是多样化的,比如研究机构,研究基金,财团的资助,捐赠,广告等。”林贤祖在文章中说。

不过,在一篇有关开放存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最为主要的还是作者付费模型,因为作者付费模型具有合理性并可以保证开放存取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文/徐明徽、江满琳)

转自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

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发表费?

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发表费?
 
打赏
 
更多>同类期刊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期刊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要删文章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我要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