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财经  经济  旅游  数学  教育  实践  新课程  知网  发明与创新  现代语文 

走出学术著作评价之误区

   日期:2019-11-24     浏览:18    评论:0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判定一部学术著作水平高低、质量优劣,不能只看其社会评价高不高、市场反应热不热、发行数量多不多,关键是要看这部

【核心提示】判定一部学术著作水平高低、质量优劣,不能只看其社会评价高不高、市场反应热不热、发行数量多不多,关键是要看这部学术著作真正在本学科的学术价值高不高,是否在某一学术问题上具有突破意义,是否能够带动学科发展,是否有效呼应回答了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与环节之一。对于当前我国学术著作的总体现状,比较主流的评价是规模较大、层级较低、影响较小。作为理应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学术著作,之所以出现这种总体评价不高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学术著作评价体系的缺位或者说不合理。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既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又是一个相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当前形势而言,构建科学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其基础性工作是亟须走出三个误区。

 

误区一:在职称评审中重论文轻著作

 

在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下,职称评审是导致重学术论文轻学术著作一个不容忽视的根本因素。以职称高低论英雄,是学界难以回避的客观现象。而当前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无论是定性评审还是定量评审,学术论文都似乎要比学术著作占有更高的地位、更重的分量、更多的权重。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于学术著作的评价而言,学术论文的评价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不管期刊分类分级是否完全合理科学,但就目前来看,在CSSCI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已在客观上成为学界公认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标志。而且,与学术著作相比,学术论文篇幅比较短,质量高下的判定相对较为简单。因此,学术界特别是职称评审中往往更愿意用学术论文作为重要参照系。

 

无论是大学还是科研院所,在当前的职称评审体系中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量化标准,但学术著作的权重相对于学术论文而言明显偏低。这主要存在两方面缺陷:一是单项著作的权重比单项论文往往要高,但10篇1万字的论文比1本20万字的著作分值却明显高出很多;二是对论文篇数一般有明确要求,但对著作却少有硬性规定。职称评审中对学术著作分量和权重的相对轻视,导致学术著作的生产出现两种悖论:一种就是学者有时间宁愿去写论文,而不愿意穷经皓首写出一部自己的经典之作;另一种就是大量粗制滥造、鱼目混珠,以数量来冲抵质量的分值,结果就变成了只有“写不出的书”,没有“出不了的书”。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要直面现行职称评审体系中的缺陷,改变重论文轻著作的倾向,重新厘定学术著作在职称评审体系中的地位与权重。

 

误区二:在著作评判上重社会评价轻同行评价

 

学术著作的出版,在社会上总是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著作难出,写出来出不了,没人看,学术著作是“自己写、自己印、自己看”,结果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另一种声音则是著作好出,只要迎合大众的口味,跟上市场的步伐,学术著作是“短平快、市场疯、逝如风”,结果往往是“叫座不叫好”。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术著作的评判体系出了偏差,或者说社会评价与同行评价之间存在分歧。学术著作出版后,其反响就是该著作学术生命和学术地位的最终体现。这种反响不应该只是社会反响,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界反响。如果说社会评价指向社会反响,那么,同行评价无疑指向学界反响。

 

判定一部学术著作水平高低、质量优劣,不能只看其社会评价高不高、市场反应热不热、发行数量多不多,关键是要看这部学术著作真正在本学科的学术价值高不高,是否在某一学术问题上具有突破意义,是否能够带动学科发展,是否有效呼应回答了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一方面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作者自己倒贴出版经费后曲高和寡,无人问津,甚至有人戏言,一部学术著作从头到尾只有两个人看,一个是作者,一个是编辑;另一方面,大量迎合并取悦大众阅读的关涉学术的各种演义或戏说喧嚣上市,学术出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基础性工作之二就是要尽快建立健全学术著作的同行评价标准。同行评价标准的建立需要三个基本要素的确立:一是学术著作的经费或出版资助,使作者和出版社能够摆脱“为钱奔命”的纠结;二是同行专家对学术著作从选题价值到思想创新再到出版后评价的全过程参与,使学术著作回归“学术轨道”的本位;三是对同行专家学术著作评价的客观公正性评估,使评价消除“人情面子”的干扰。

 

误区三:在著作出版社上重级别轻分类

 

学术著作的根本载体是出版社,因此,学术著作评价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出版社这一重要因子。现实中,除了极少数学术性强的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之外,很多出版社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指标,只要作者愿意出资、符合基本学术要求就可以出版,而学术著作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值得出版、是否产生学术效益,倒成为了次要问题。因此,在评价学术著作时,学界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三种以出版社级别来评价学术著作的方式:第一种是以出版社的归属来评价,即大致以中央和北京的出版社归类为第一级、省级的人民社归类为第二级,其他归类为第三级;第二种是以出版社获得的荣誉来评价,例如将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归类为国家级,其他归类为一般;第三种是将在全国学界享有一定声誉的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归类为国家级,其他归类为一般。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没有完全建立科学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之前,第三种是相对具有专业性的评价方式。但此种方式仍有不完善之处:一是这些出版社虽然坚持学术导向,但相对于庞大的学术著作出版需求而言,处于严重的“僧多粥少”状态,有时甚至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二是一些专业性强的小规模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在本学科内其实具有较高地位和专业影响,但因“级别”限制而被排除在外。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著作评价体系,就要建立专业化和高品质的学术出版社分类机制。建立这一机制也需要三个基本要素的确立:一是确立一批大中小型学术出版社,对其定位进行明确界定,在经费、选题支持上进行重点扶持,确保其学术性;二是对学术出版社进行分类指导,确定其学科分类和专业重点,确保其专业性;三是对学术出版社的出版著作建立评审制度,由业内专业研究者组成评审委员会,确保其品质性。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打赏
 
更多>同类期刊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期刊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要删文章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我要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