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历了从自觉到自主的发展历程。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自觉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借鉴方面。近年来,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话题经常被人们提起,说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开始从自觉的过程转向自主的轨道,意味着即将开启学术创新的进程。所谓学术创新就是自主探索,以下三个基本方面是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应当加以注意的。
需要拥有本土视角
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所处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全球化。这决定了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拥有全球视野,关注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但是,全球视野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视角,这个视角应是中国视角。其二,后工业化。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在20世纪后期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的时期,进入21世纪后,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清晰。人类正在走进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既有的理论、思想以及经验都不足以对开拓走向未来的道路形成充分的支持,唯有探索和创新才能引领人类前行。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缺乏问题。西方是工业社会的发源地,也是工业社会的主要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活动更多地表现为向西方学习和借鉴的状况。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是必要的,但是,当我们走过了这个阶段后,就应注意防止这种学习和借鉴成为一种路径依赖。尽管在任何时候,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都是必要的,但不应拘泥于学习和借鉴,更不应无选择地移植。社会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开始遇到诸多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的新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整个世界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从既有的理论和思想出发,也不足以提供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可行方案。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与西方学者同样的起跑线上,用自己的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全球化已经是一个社会现实,这决定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应是地域性的研究,而需要把全球都纳入到我们的视野中。然而,我们也发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面对同一个问题,由于研究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和问题解决方案会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希望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成果,就不能从西方的或其他的视角出发,而是需要有一个本土视角。没有本土视角,我们就不可能为人类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要素,也就不可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找到我们的位置。
当然,科学有着一些一般性的原理,科学研究工作也需要遵循一些一般性的规律,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独特的视角。中国近30年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虽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却又存在着创新不足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个真正属于中国的视角尚未确立。所以,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立起本土视角。当然,这不可能由某个人来确立,而应当是中国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共同追求并为之努力的事业。如果说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实现的知识扩散已经把源于西方的科学、理论、思想以及价值观传播到了世界,那么,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如果希望在科学研究中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就必须确立起一个本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