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财经  经济  旅游  数学  教育  实践  新课程  知网  发明与创新  现代语文 

职称评审重文轻著原因之我见

   日期:2019-11-24     浏览:19    评论:0    
核心提示:2015年08月25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陶家柳   2015年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术评价版刊登了黄海的《走出

nth="08" year="2015">2015年08月25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陶家柳

 

  nth="7" year="2015">2015年7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术评价”版刊登了黄海的《走出学术著作评价之误区》。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三个误区,其中第一个误区是“在职称评审中重论文轻著作”,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于学术著作的评价而言,学术论文的评价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与学术著作相比,学术论文篇幅比较短,质量高下的判定相对较为简单。因此,“职称评审中往往更愿意用学术论文作为重要参照系”。

 

  姑且不论当前职称评审中是否常见重论文轻著作(据我观察,事实上很多系列评职称时,十分强调专著,没有专著,至少不能评上正高职称)的现象,即便常见,我认为造成职称评审重文轻著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是学术著作的鉴定具有一定的难度。从字面上理解,学术著作应该在观点等方面有所创新,但在实际职称评审工作中,申报者把教材简单地等同于著作的情况不少,而真正有创新内容的却极其少见,很多编书者东抄西摘,汇总别的教材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教材。据报道,有的学科的教材居然达到了数百种。客观地说,这样的教材水平并不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抨击,把这样的教材与学术著作同样对待显然是不妥的,甚至还不如高质量的论文,毕竟论文如果没有创新之处,是不可能在高水平的刊物上发表的。既然存在大量这样的所谓的“著作”,有关的管理部门没有充足的时间一一鉴定哪些是真正的著作,哪些不是,那么就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重文轻著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当前开展职称评审时,有关职能部门为了节省开支,尽量压缩评审时间,每次评审一般只有短短两三天,甚至只有一天(其他评审也差不多如此)。申报人员多,评委要看的材料也多,破格申请还要现场答辩,想静下心来翻翻申报者的论文,从而判断论文的质量已经勉为其难,更何况动辄十万二十万字的专著(很多职称评审条件要求学术成果形式为专著),评委们哪里可能阅读或认真阅读申报者提交的专著?只能看看出版社是不是权威,申报者是不是主编、副主编,专著是不是在申报有效期内出版的,等等,也就谈不上鉴别专著的质量,职称评审重文轻著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我国学术界确实存在重文轻著的现象。据学者研究,我国民俗学泰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钟敬文教授,“是非常看重论文的,他认为著作里面的水分往往比较多,唯有论文在有限的文字里面,要把自己研究的结果简要而又顺畅地表达出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为此,钟先生说过,“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写出5篇文章来能够传世,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了”。

 

  当然,我不是说在职称评审时重文轻著是科学的。严格来讲,任何学术评价都应该针对具体的文章、著作来进行,以刊物的级别评文、以出版社的级别判定著作的质量,都是不科学的。相关管理部门在组织学术评价活动(包括职称评审)时,要留给评委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仔细阅读文章和著作,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现在,不少高校在评审职称时,试行代表作制度,即把申报者提交的代表作,事先送给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让他们从容阅读,独立判断代表作的学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评委因时间仓促而不能阅读申报者的论文、专著的弊端。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打赏
 
更多>同类期刊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期刊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要删文章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我要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