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民
前几日,看《小说选刊》编辑鲁太光老师在谈到韩少功的小说《四十三页》时,对鲁老师提到的“法国态度”和“俄国态度”说法颇感兴趣。一说到小说的内容,一般联想到作家的立场,很少有人这样说“小说态度”问题,这大概也是一种比较新的提法吧!
作家的立场往往是指作家的创作态度,比如俄国作家们普遍表现出来的那种带有人类思考的东西,就是一种人性的开掘。为了自己的追求放大自己的立场,即使在当时的统治阶级的压迫也绝不放弃,其中之一应该说帕斯捷尔纳克就是一例,他的《日瓦戈医生》虽然获得诺贝尔奖金,但是他的国家并不能容忍,所以尽管获得国际声誉,仍然改变不了流浪国外的命运,还有写出《牛犊顶橡树》的索尔仁尼琴,也是这样的典范。放眼世界,这样的作家为数不少,即使在国内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这说明一个作家的追求和思考是多重性的,是以一惯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近段时间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文学评论集《为什么读经典》,书中针对世界级文学大师们的人品和作品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三十多篇评论文章,篇篇让人看得拍案叫绝。我不是说作者的写法如何,而是作者对作品的分析研究太精彩透彻了。从中不难看出文学大师们对文学的理解以及如何创作的心态,司汤达的宽厚、巴尔扎克的城市把握、海明威的硬汉写作、马克吐温的幽默、博尔赫斯的睿智.......都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作者在开篇说明确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读经典?因为经典是百读不厌的作品,是对我们有启迪、能带来美的享受的作品,这样的艺术是独特的,是心性的,它所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是其它艺术形式代替不了的,因而,读经典有助于我们去感知精品艺术,享受最优秀的艺术。
小说怎么写?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的理解,无论中外文学史上如何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小说潮流和写法有何总结和评价,但是小说最终的写法是要有作家的立场,要有自己的态度,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随波逐流,只要是把自己内心世界完全展露出来,把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原本地体现出来,这就是小说的写法。
态度也好,立场也好,看看大师们的经典作品,看看那些带有探索意识的作家们,是如何在文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就会找到小说的写法,从而写出更好的小说。
2008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