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情境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情境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王旭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现代化的教育中已不适用,素质教育的推行满足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而情境教育更是为素质教育的推行进行了有效性的探索,是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施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语文教学是中职院校中及其关键的一门课程,在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此,本文对情境教育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促进中职生语文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汉语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它各门学科学习的根本。然而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语文教学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导致中职生对语文教学的看法还停留于过去的理解,认为语文课就是学习认字、分段、概括、总结的过程:同时,因语文课程在中职教学中并非主修课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此外,还有很多原因,导致中职语文陷入了不被重视的无限循环中。面对这种情况,中职语文教学急需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此达到提高中职语文的地位,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目的。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和实践,情境教育逐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推广应用。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育的作用

情境教育是一种由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以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式情境、讨论和操作式情境以及争论式情境为基本策略,以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效果。情境教育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中,可有效改变中职生的传统观念,改变对语文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使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中心地位得以突显,进而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以提升,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育的方法

1.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学生不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将学生引入课堂氛围中,所以需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联,因此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师说》 (韩愈)这篇文章时,上课后教师走进教室并不急着向学生问好,而是首先引导学生全部起立,并向教师问好、深鞠躬,教师改变往常以微笑点头回应的方式,也回之以深深一鞠,再请学生们坐下。学生看到教师一改常态,必会有所好奇,想弄明白教师这样做的目的,这样便成功地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举动所涵盖的尊敬因素展开讨论,并逐渐将学生引入到《师说》一课的课堂教学中。

2.体验情境

教师成功创设情境之后,为避免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耐心或感到失望,教师应继续将情境的创设更进一步,即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亲身体验。例如在俩巷》 (戴望舒)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教师亲自带着感情朗读诗歌,把学生引入“雨巷”中。学生可以尽情地想象,体验“撑着油纸伞”,在仿佛散发着的丁香气息中表现出哀怨、低沉而又无奈的感情。由此,学生的审美意识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提升,也实现了文章和现实的时空交替,真正将美的意境与亲身体会相互融合,进而使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有利于培养其应用语言的能力。

3.延伸情境

通过体验情境后,学生对所学的文章必定会有很多的理解、感触和顿悟,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这一现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此外,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文章背后的相关背景,想象与文章、作者相关的故事,并将文章的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探讨和现实有关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文章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创设情境、展开教学的目的。

例如对俄的母亲》 (老舍)一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顺势延伸内容,让学生对自己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或自己母亲展开讨论,并对自己常常产生的过激行为进行反思。通过联系身边最亲的人,成功的将学生带回现实,也因此让学生亲自去挖掘和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文中的“母亲”形象深入人心。

总之,情境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作用,但是在展开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时刻遵循该教育模式的基本准则,注意“真、美、情、思”四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融合。只有严格遵守、合理应用情境教育,才能使中职语文得到应有的重视,使中职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王旭嫣,教师,现居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