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对联的悲哀
杂志文章正文
对联的悲哀
发布时间:2018-02-02        浏览次数:306        返回列表

李华

说起文学样式,语文教师都会立即答出是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可是,有一种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文学样式却被忽略了,这就是文学样式中的“轻骑兵”——对联。如果说年龄,对联的年龄要比小说戏剧长得多。对联中的春联的雏形应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是,文学样式中却没有对联的位置。这是语文的悲哀,更是对联的悲哀。

悲哀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地位低下,这本不应该是国粹之一的对联所应受到的待遇。翻遍新旧课标,课标对文学四大样式的要求条条分明,但对对联的要求却是空白。仅仅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的单元外的《梳理探究》中有三页有关对联的内容。正因如此,笔者所在地过年时近70%的春联(对联之一)粘贴时上下联颠倒(大城市恐怕也不在少数),贴春联的人不乏汉语系毕业的本科生,但没有粘贴春联最起码的常识,难道这不是语文的悲哀吗?

在古代语文教学(特别是明清)(八股文也需要有对联知识)中,对联应该是儿童入学后的启蒙学科,教材有《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再大些还有《笠翁对韵》,即使是识字课本,也几乎都是韵文,如《千字文》《百家姓》。然而现在语文课标从幼儿园到高中没有对对联作任何要求。虽然吉林省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虽然有一道对联题,但究其要求,仅仅是造一个严整一些的对偶句而已。因为在韵律上不作任何要求。所以,学生学习律诗时,很多时候缺乏语感,更不用说写律诗了。

悲哀二,对联是国粹,本该传承,但语文教学没能承担起对对联传承的任务([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这不是任课教师的过错)。对联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数学等等,无所不包,几乎就是浓缩的百科全书。它虽然小巧玲珑,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年元宵节上获得一等奖的对联之一:三春两岸共,一梦九州同。仅仅十个字,却包含了多少内容!对联具有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对联既可明心言志,又可咏物抒怀,雅俗共赏,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众所周知,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对联的趣事,如纪晓岚与和珅关于“御史”和“侍郎”的对联典故,唐伯虎与祝枝山对联的传说,苏小妹用对联三难新郎秦观的故事。对联是古代学生的“必修”课,但是清末之后的课堂,特别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却几乎没有它的席位。近年来,对联频频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今年马年百联大征集,在元宵联欢晚会上公布获奖名单)、元宵联欢晚会上,它在“舞台”(节目之一)上(非语文课堂,不也是悲哀么)显示着独特的魅力。由此可见,这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应该传承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对联还只是一种由老师自己决定取舍的“教学资源”而已。正因为如此,贴春联时就出现了上下联不分(大部分贴春联的人认为读春联要从左向右读)的错误。什么时候对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什么时候在高考的试卷中有它的身影,那时,对联也许会被粘贴正确。

悲哀三,对联可以说是一种炼字炼句工具,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没有体现对联应起到的作用。对联要求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规定内容的语言的表现形式,要想表达得贴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怎样才能从成千上万个词语中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还要把它们迅速(有时有时间限制)有机的串联起来,成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义、有感情、有顺序、有趣味的话,这是一个精心写作的过程。所以对联是训练学生文字基本功的绝好方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对联,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在写作中的审美能力。虽然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的《梳理探究》版块中有《奇妙的对联》一课,但由于课标中没有要求,教师往往会忽视对联的教学,更忽视了这种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借助对联提高文学水平。通过对联训练,学生可以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和筛选词语,写出优美的句子,再到篇章。由此可见,对联是学生写作训练的利器。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却没有注意到并利用对联的这一工具作用,这也是令人悲哀的。

综上所述,语文这个大舞台,本该是对联与其他四种文学样式共同展示风姿的平台,但,对联现在被排列到文学样式的之外,笔者认为,这绝对不应该是对联受到的礼遇,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对联能在锣鼓声中穿戴齐整地在语文这个舞台上尽显风采,改变它悲哀的现状。

李华,教师,现居吉林前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