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谈《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
杂志文章正文
谈《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2        返回列表

张印德

大抵世人的生死观,无非有四种:1.忘我。2.舍生取义。3.隐居山林,以此自终。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们拿这四种生死观审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就会发现,王羲之的生死观除了全无杨朱戾气之外,几乎都能找到这些生死观的影子,而同时又拥有他独有的认知,使人感到无比真诚而丰富。

一、恋

眷恋人世,渴望长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王羲之选择三月三这一民俗节日,召集四十一位“少长咸集”踏青、祛病、戏酒、吟诗、畅谈,享受集会的快乐和美好的时光,同样也体现出他对生命的眷恋。王羲之笔下的景色本来在江南之乡十分常见,但是因为有贤者自然变得不俗。可见,景因人美,人因景乐,景即人之乐,人即景之美。这其实反映了古代文人隐者所常具有的寄情山水之情趣,并不鲜见,无出奇之处。这其中反映的对生命的热爱,其实是王羲之等迫于魏晋士族势力弱小、不能争强于上层统治者的避世思想的体现。他们只是又拾起庄子的思想,暂时忘我于物外,沉醉山林而已。

这种眷恋自然之情,尚属张扬个性使然,或者室内畅谈,或者独拥爱好,放浪形骸,“快然自足”,竟至于从旷达到放狂起来,好不率性。今人热衷游历,不也是放松身心,养精蓄锐吗?所谓返璞归真,几乎成为现代化快节奏下、物质泛滥的庸俗思想的侵蚀之中而产生的幻觉。为此,笔者倒觉得王羲之等能够在民俗里享受一段清丽美好、雅致自由的意境是多么的让人神往。

二、惧

时间流逝,景随时迁,人随景变,此一时彼一时,情何以堪?引以为乐者竟然丧失兴趣,这使本来拥有的心灵安顿之所一下子化成虚无,恰如掏空了可以支撑精神的磐石。再加上生命消耗殆尽,即将站在坟墓的边缘之上,怎能不空落落而汗涔涔呢?难怪作者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恐惧于人生苦短,而生命往往不可避免地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只能望其项背,徒增“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了,故此也就分外惧怕死亡。

这种恐惧死亡、感叹生命有限的思想继承了庄子的哲学观点。虽然庄子对生命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然而王羲之并没有像庄子一样对死亡采取完全逍遥、无为的态度,而是吸纳了儒学积极用世的理论,反而非常惧怕死亡。这和作者当时的境况密不可分。正是他为实现其“仁政”而努力之时。文中所提“永和八年”即写《兰亭集序》的前一年作者,即永和九年,“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加右将军衔”,作者针对时政曾经写出两篇政论文章,献言献策,哪怕他退隐之后志向不改,他撰写的《虞安吉帖》反映了王羲之急迫于为国举贤的心情,《都下帖》《伏想清和帖》以及《破羌帖》诸帖虽然能够发现王羲之纵情山水,但是却心系朝廷安危。可见,写作此文之时正是他积极入世的进取阶段,虽然王羲之心怀“终焉之志”(这是在他后来愤然辞官之后),但初衷不改。

所以,作者这种惧怕死亡的思想并不意味着他是贪生怕死之人。因为一个人只有有所惧,才有所不惧,只有有所不惧,才有所勇。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寻到解读的密码,即“死生亦大矣”,这说明作者非常看重生、死大问题,含蓄地表明他的生死观:慎重对待生命中的生和死的问题,这关系到苍生的人生意义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弄不清楚,就会产生真正的惧怕死亡、不知如何生的大问题了。

三、痛

但是,作者紧接着就独自感慨:“岂不痛哉!”因何而痛呢?王羲之曾多次撰文上书,怀抱拳拳之心,用心于政务,但是均未获得回应。这自然使他心灰意冷,此乃人之常情。根据王羲之《丧乱帖》一文记载,王羲之的祖坟曾遭破坏损毁,这在中国传统习俗里头堪称奇耻大辱,自然无论任何时候想起,都会隐隐作痛,甚至悲愤难平。如果这还不足以使王羲之感到伤痛的话,那赖以寄托情怀的爱好不觉间已经变得索然寡味,又加上“修短随化”,不可掌控,这怎能不让人感到生命无常、发出“逝者已去”,来着不可追的悲叹呢?王羲之渴望长生,曾服用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如此想来,王羲之之痛是深痛,乃至于悲彻心扉。

生死之痛看来是人世最大的痛,这样更令作者坚定地认为“生死之大矣”。

四、惜

人生行乐不成,必然悲痛,悲痛生死无常,身不由己,是不是就要万念俱灰、自绝人世呢?作者的思想先是乐极生悲,进而“痛定思痛”,最后竟至于达到“惜”的境界:记录时人之慨,有资于后人,提醒人们慎于生死,敏于行事,断然不能如老庄“一死生、齐彭殇”之论。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怀,比老庄的境界略高一些。王羲之乃是一位能知生死的大慧人,是一位能体察人心、推己及人的大善人。

统一而论,王羲之知乐、知痛、知悲、知轻重、知怜惜,应该说他具有生死的悲剧感,是一位达观于生死的智者、善者。

张印德,教师,现居甘肃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