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琵琶行》教学后记
杂志文章正文
《琵琶行》教学后记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郑林伶

《琵琶行》是白居易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主题深刻。我教《琵琶行》把重点放在音乐描写上,通过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

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行》的琵琶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腾挪。课后播放林海的《琵琶语》,让学生结合修辞描摹出《琵琶语》带给聆听者的具体感受,检测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描写技法。课文音乐描写分别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无形的声音,把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感受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的高度统一。无论是珠落玉盘还是花底莺语,白居易都善于运用平常的事物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使读者沉浸在琵琶女高超的弦乐弹奏中。

3.欣赏景物特征。文中琵琶女的弹奏共有三次,第二次是课文描写的重中之重,第一次和第三次略写。第一次描写中诗人以风物美来衬托离情别绪、贬谪失意,使人物活动的画面增添了怆然的色彩和悲凄的情调。第二次描写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无声效果来表现听众的陶醉以致流连忘返反衬琵琶女演奏技艺的不凡。第三次描写中诗人先自述身世作为铺垫,以恶劣的居住环境配以良辰美景作为比照,流露出诗人困窘之境知音难觅的苦楚,从而为下文琵琶女激动的弹奏蓄势,为诗人的失声痛哭张本。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从景物特征的角度感受诗人和歌女的情感,鉴赏诗歌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二、探究人物命运,感受诗歌形象美

1.联系时代背景。中唐时期是盛唐之后历经安史之乱的一个稳定期,诗歌内容更多了一层冷静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理智判断。因此,无论是白居易的被贬江州还是琵琶女的沦落江湖,都能流露出封建社会中志士艺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郁结。归根结底,上流社会中并非唯才是举的选贤尺度和封建社会的文艺界内才艺并非唯一衡量歌女地位的准绳这一事实,都为人物形象的悲剧美涂上了浓重的色调。

2.结合人物生平。白居易年纪轻轻就中进士任校书郎,翰林学士,甚至出入禁廷,却因一次越职奏事外放江州成为九级小官,怎不令诗人心颤胆寒?诗人曲折的人生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体验,坎坷的道路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琵琶女本为名噪京都的大艺人,却因年老色衰嫁与商人而独守空船。当她沦落江湖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泄露出对境遇的不平之时,琵琶女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诗人和琵琶女的落魄自然令人回味无穷,惺惺相惜之意更无斧凿痕迹。

三、突出身份地位,赏析诗歌情感美

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他们二人为何会结下这段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谊呢?

1.品味诗人悲意。白居易月夜送别无人能解离别意,水上低沉抑郁的琵琶声,正中凄切伤怀之意,旋律清脆圆润勾起了诗人对京都生活的蓦然回首,而冷僻低湿的居住环境和山歌村笛的不堪入耳又加重了诗人的心酸苦涩,对命运不平的控诉与抗争。

2.领悟歌女凄情。琵琶女在第二次演奏的乐曲中,无不渗透着歌女于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的情怀,对年少时期众人追捧的回忆,因为嫁与商人没有感情生活而肝肠寸断从而陷入对命运深深的思索,以及由此倾诉出对命运的不平之感和愤懑之情。

3.感受知己共鸣。琵琶女第二次弹奏的乐曲旋律之变化同时符合歌女和诗人回首往事慨叹现实的感受变化,所以这段乐曲也是两位沦落人的共鸣曲。琵琶女以琴声为心声是以自己的身世为根本,白居易解读琵琶声也是以自己的遭遇为依据。他们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构成了琴声的抑扬高低,琴声的高低疾徐正是他们的情感外化。落魄失意者因为相似的命运以及由此生发的共同感受达成了情感上的默契而产生共鸣,结下了真挚的情谊,这正是诗歌情感美的纯粹性之所在。

因为琵琶曲,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相逢相识,一个感慨知遇之情,一个叹息同命相怜,正是一曲情谊不知数,高山流水为知音。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知人论世,抓住本文的故事性,进而体会诗歌形象的悲剧美,从而鉴赏诗歌音乐描写的艺术美,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但是在课堂预设和生成中,也出现了激活学生思维乃至调动积极性不够充分的现象。所以我深感以后的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有趣和语言的生动幽默,联系学生所想所感,循序渐进,层层诱导,争取做到课堂教学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郑林伶,教师,现居安徽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