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探微
杂志文章正文
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探微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章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告诉我们:“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充满审美情趣的。但这种审美情趣并非每一位学生都能感知,能把审美情趣与文字连接起来,需要一种介质,这就是音乐。那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就是一首首优美隽永的诗歌;那一曲曲悠扬的乐曲,就是一篇篇最好的教材。因此,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爱学、乐学的目的。那么,怎样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中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配乐朗读,把握情感

音乐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描绘的千情万态;能使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用配乐朗诵的方式营造氛围,让学生由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本主人公角色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文本产生共鸣。

如教授《孔雀东南飞》时,我穿插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曲子在对美好生活向往、对封建压迫反抗方面与《孔雀东南飞》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或高亢或低沉、或急促或轻柔的音乐旋律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能有机地结合。因此以这首曲子配以朗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中。在讲到结尾时,小提琴重新奏出了爱情主题——梁祝化蝶,翩翩起舞。学生在梁祝的音乐声中仿佛看见了鸳鸯相向鸣、彩蝶恋花舞的美好景象。音乐很好的在学生与课文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他们和作者间产生了情感共鸣。

二、用音乐突破重难点,帮助理解记忆

音乐是一种情感语言,而文学作品创作的内驱力也是一个“情”字,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无法称之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二者间具有共通性,把音乐引进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这比教师用任何华丽词藻堆砌起来的语言都具有感染力。

白居易《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部分是全文的难点,如不配以音乐,以声感声,唤起学生的想象,将很难引学生入情。根据文中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逐渐低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我选几段音乐配合讲课:洞箫独奏《平湖秋月》的凄凉婉约、如泣如诉的旋律配以缓慢深沉的讲解;琵琶曲《十面埋伏》则在琵琶女痛苦的追忆时播放,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琵琶女悲凉的心境及多舛的命运。音乐戛然而止时,学生仍沉浸在悲凄的氛围中。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三、用音乐感知,促进积累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要背的古诗词。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感到很枯燥,且要求背诵,更是难上加难。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地背出这些古诗词呢?不妨引入那些可以演唱的诗词,直接“以唱抒感”“以唱带背”,歌唱熟了,诗词自然也背熟了。

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时候,配以安雯演唱《月满西楼》,伴随安雯那幽怨凄婉的歌声,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诗文的意境,词人那孤独寂寞之情,与对丈夫相隔千里的无尽思念,在乐曲声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背诵也显得轻而易举了。

四、用音乐再现课文,加深文本体验

体验,作为学生与作品间的一种对话方式,是连通学生与作品两个生命的心灵之桥。教学中,抓住作品中能激发学生体验的诱导物,考虑学生的个性、情绪,创设与文本相一致的教学情境,努力缩短学生与作品间的距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通过体验来把握文本。

在讲授完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时,我引用了梁实秋《父母的爱》里的一段话作结语:“……父母之爱像是链锁一般,代代相续,传继不绝。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维护人类生命之最大的、最原始的、最美妙的、最神秘的力量莫过于父母的爱。让我们来赞颂父母的爱!”话音刚落,“花,轻轻地绽放……”满文军《懂你》的歌声轻轻响起,课在歌声里结束,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的在学生心中回荡。这种方法,既再现了课文内容,又升华了主旨,产生了永久的情感力量。

音乐,是以声音为手段传递思想情感的艺术。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因此,要使语文学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一味的注入式、填灌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味,让学生爱学、乐学,那么,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中来,无疑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它对活跃课堂气氛,改变语文课“一潭死水”的局面将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章颖,教师,现居安徽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