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思考能力
杂志文章正文
加强思维训练 培养思考能力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叶裕新

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提高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核心就是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培养学生掌握这些逻辑思维方法的能力。世间万事万物总是相互联系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抓住这个联系,揭示其规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在逻辑,进行思维训练,把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蜜蜂引路》一文,可引导学生,列宁是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列宁虽然没有到过养蜂人的家,但通过他的细致观察后,发现蜜蜂采蜜后飞到一个小园里,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推断出小园就是养蜂人的家,从而找到养蜂人的家。由观察到推断,由联想到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的过程,就是列宁逻辑思维的过程。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抓住这个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断探索,抓住事物间的联系,就能由已知推断未知,由现实设想未来,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人的大脑在思维时突破单一的思维习惯,它的突出表现是思维多向发散,从不同方面假设、思考同一问题和结果。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题多解”,将缺乏联系的知识借助于生活情境巧妙重组,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达到高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激励学生拓展思路,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首先,要培养学生敢想的心理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异议;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思维发散提供必要的情境;另外,还要在启发学生想象、对比等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学《捞铁牛》,在弄清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你还想到哪些办法捞铁牛?学生都积极动脑,从工具的改进等各个角度设想了捞铁牛的办法。教师还要告诉同学,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办法是受当时的环境和科技水平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捞铁牛的办法也会越来越先进。

由于发散思维能探求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众多想象中,讨论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求异后的求同,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创造思维训练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往往会探求到常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在认识事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这样往往会产生出新奇的见解,探求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比如教学《田忌赛马》,不停留在了解赛马的过程和结果上,关键是要让学生去弄清田忌第二次赛马“三赛二胜”的原因,从而剖析孙膑的思维方式:不是控制马儿的潜力,而是在细致观察到齐威王的马儿比你的快不了多少的基础上,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从而探寻出了“转败为胜”的新方案。

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想问题时跳出陈旧思维的圈套,大力提倡解放思想,转换脑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加强想象思维训练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不是默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想象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启动学生创新意识,必须多启发学生想象力。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好奇,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但这种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诱发,训练和培养。如有些课文结束时设有悬念,有些意思含蓄、耐人寻味,教师可以通过顺延补充延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思维训练,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质疑的良好习惯,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叶裕新,教师,现居广东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