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促进有效学习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促进有效学习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徐方东

“促进有效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是一次静悄悄的革命,但是作为一种新思想,它已然迫在眉睫。由此对一线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身为青年教师的我,当思转变至关重要。

一、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观念转变

“观念”在哲学上属“意识”范畴,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如果观念陈旧,行为极有可能偏差,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尤其教育关乎未来,不可不慎。众所周知,过去的语文课堂“以教为中心”,充斥着“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老师自命专家,高高在上,学生成提线木偶。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变得面目可憎,味同嚼蜡。学生一节课下来,要么云里雾里,要么一声叹息;老师上课时受难,上完课难受。如此课堂,何提效率,怪不得有人说教师“毁人不倦”。

如一位老师教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有一个片段:教师说从下列角度赏析三峡美景:1.绘色拟声;2.时间顺序;3.引用。然后布置学生看书,5分钟后老师提问,学生大多在修辞上答题(这篇文章用了比较多且新颖的比喻,也可能学生从修辞角度赏析比较顺手)。这位老师就一直强调,请注意老师在黑板上的提示,“你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要牛头不对马嘴”。很遗憾几分钟下来,学生的回答除极个别提到引用诗词外,绝大多数同学的回答都没能如这位老师的愿。老师只好费一番心思,跟学生解释文章的“时间顺序”到底如何如何,文章的“绘声拟色”究竟怎样怎样,听得学生目光呆滞,眼神飘忽。很显然这不是“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修辞中领略三峡美景,并在作文中学以致用,一举多得,岂不妙哉!老师生怕控制不住场面,把那根线紧紧扯住,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怎能期望学生跳得美丽。因此,要谈改变,观念先行。

二、坚决地“还权给学生”,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教师不够民主,处理教材与学生答题时,心中有一个预设的完美答案,听不进其他的声音,尽管有些声音很美。

比如,有一位老师上公开课《渔父》,在分析完渔父与屈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之后,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一位学生站起来,弱弱地回答:“老师,会不会屈原和渔父根本就是一个人,他在自言自语?”多好的一个问题,我当时在听课的时候,甚至有一种冲动,为这位学生叫好,向这位学生致敬,但这位老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愣了片刻,然后自信地说,那样的话,屈原不就人格分裂了吗?渔父的出现就是为了衬托屈原高贵的灵魂的,不可能是一个人。其他学生听了老师义正词严的讲述后,都把嘲笑的目光刺向那位学生。可惜啊!这么好的思维被扼杀在摇篮中,悲哀啊!这位老师太霸道。他完全可以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认真梳理“教师权力清单”,“哪些该还,哪些该保留(暂时的还是长期),精细研判教育教学全过程,逐一核准确认”。争取掌握教师的四项“新基本功(装哑巴、忍为上、做懒汉、善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说话,多让学生发言,殊不知,教师说得再精彩都是“复制”,学生讲得再幼稚也是“创新”,当碰到学生讲得不好时,不要打断,不要替他代言,教师应该学会“等待”,“慢慢走,欣赏啊!”就“有效学习”的标准而言,老师不能“勤快”,学生能做的事情,就袖手旁观,绝不插手,老师要在“偷懒”中促进学生的成长,掌握一套“懒人的哲学”,科学证明“懒”人的创造力要比勤奋者高出数倍,因为“懒”的背后,会把目标指向“有效学习”,让学生动起来,且全员参与,看似“素质教育”,其实二者得兼。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GDP岂能不涨,难道不比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有效吗?因为有效学习是遵循其内在规律的学习,所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关乎全局。

“促进有效学习”很难,特别是起步阶段,但教师只要舍得放手,让学生摸摸方向盘,让他当一当司机,而不是让他当倒头就睡的乘客,总有一天,他们会成长,他们会找到自己想要去的最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王振中《关于课堂变革的一点思考》

2.曹宝龙《用认知观点探究教学行为》

徐方东,教师,现居浙江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