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1        返回列表

黄绪宽

创造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包括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想象力

想象与思维关系密切,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进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突出特征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现实生活中尚未存在或根本不存在的形象。可以说,善于想象就可能有非凡的创造。人们没有想象“要是人能像鸟儿那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多好啊”,就不会有今天的航天飞机吧?没有“千里眼、顺风耳”的想象,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望远镜、电话机吧?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脑中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用已积累的知觉材料作为基础,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语文学习中往往是结合起来训练的,使两种想象力都得到发展。首先是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语言材料,发挥再造想象,把课文里描述的内容再显现出来,然后运用再造想象,加以生发开拓,想象更多的情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把握课文的内容及意义。如我们学习《紫藤萝瀑布》,同学们首先认真阅读课文,借助语言材料发挥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述的形象: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的作者徘徊在庭院中,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盛开的紫藤萝花像一条瀑布,充满生机与欢乐;一大株紫藤萝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离开稀薄的花朵,伶仃地挂在树梢。然后运用创造想象,想象:一直压在作者心上的焦虑和悲伤究竟是什么?文中提到“生死迷,手足情”到底是怎样的“生死迷,手足情”?十多年前门外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与眼前盛开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活的喜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也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方式,他是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如让学生想象“20年后的我”,“假如我当了老师”等。有意识地经常这样做,既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又称逆向思维或逆反思维,即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表现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适时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和方案,有效的解决问题。如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有志者未必事竟成。”这也许更有社会意义,“立志”与“事成”之间是有条件的,并非“立志”就可以“事成”。“立志”是很重要的,但它只是“事成”的一个因素,“事成”除了“立志”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具备为志向的实现而克服困难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果树立了志向,却不为之奋斗,那也只是空想而已,仍将一事无成。又如成语说:“开卷有益。”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开卷未必有益。”

诸如“失败乃成功之母”,“名师出高徒”等说法,我们都可以让学生运用求异思维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述,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三、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然后提出多种假设,或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法。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我们向学生出示作文题目:“理想的阶梯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构思:“理想的阶梯是刻苦勤奋”,“理想的阶梯是珍惜时间”,“理想的阶梯是迎难而上”,“理想的阶梯是滴滴汗水”,“理想的阶梯是厚厚的书本”……从而写出新颖的作文来。又如,我们以“校园”为题材,让学生快速构思、选题,作文。如果运用发散思维,必然在较短时间内写出较多新颖的文章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校园”:(1)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早晨、中午、晚上;春、夏、秋、冬。(2)方位处所:东、南、西、北;天空、地上。(3)内容:人、事、物、景。(4)形式:纪实、想象、抒情、议论。

阅读教学,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的语文问题,答案不只一个,而是丰富多彩的。如教学《隆中对》,可以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你认为该如何评价“隆中对策”?

学生自由发言。

生1:“隆中对策”,是诸葛亮韬光养晦隐居十年心血的结晶,“隆中对策”在三国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说三国鼎立的格局就是实施“隆中对策”的结果,蜀国战略基本遵照“隆中对策”,这表明诸葛亮有着天才般的预见。

生2:“隆中对策”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强调恤民和用贤,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念。他在论述曹氏集团的“以弱为强”时,着重指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论述东吴“不可图”时,指出“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论述荆州益州“可图”时,指出荆州“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致使“贤能之士思得明君”。如此贤明的政治思想更加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3:“隆中对策”毕竟属于纸上谈兵。诸葛亮闪亮登场的时候,刘备的局面极为恶劣。“隆中对策”,欲以荆州为根据地,联吴抗魏,最终实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荆州实为魏、蜀、吴共有,北有强敌曹操,东有对手孙权。“隆中对策”全取荆州的计划自然无法实现,蜀国未及时调整策略,导致了蜀的劣势,勉强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生4:历史的实践雄辩地证明,诸葛亮的预见非常英明。只是由于刘备、关羽曾一度没有坚定地执行联吴抗魏的外交政策,结果失去了荆州。特别是吴蜀彝陵之战,西蜀元气大伤,再加上刘备、诸葛亮相继死去,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西蜀每况愈下,致使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规划落空。“隆中对策”并非纸上谈兵,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的。

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炮制,三国局面的形成在今天看来是利还是弊?

生5:我认为是有利的。它毕竟结束了“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的局面,国内战争相对少了,老百姓免于战火,在一定意义上,也算是造福百姓。

生6:我认为有弊。它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三国虽鼎立,但各军事集团的战争并未停息,于国于民都不利。

像上面学生对问题的几种回答,教师都要给以充分的肯定,这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的。

创造思维能够打破原有模式,拓宽思路,产生新颖独特的思想,在人类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黄绪宽,教师,现居重庆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