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开发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的基本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开发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的基本策略
发布时间:2018-02-01        浏览次数:49        返回列表

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是中职教育迎接时代挑战的一种回应,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积极培养新型教师,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新世纪人才的一项基本建设。因此,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中职语文教材要突出人文性

中职学校学生,有许多来自单亲家庭,缺乏家庭关爱;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常常受到老师的冷落和同学的嘲讽。这对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通常表现出敏感、狭隘、冷漠、自私、好斗等性格特征。所以,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和情感道德的教育。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人伦情感和道德观念的教育成了中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语文教材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注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材所选的文章应让学生深深感受中华文化的人文气质,让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高尚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深扎在心中。

二、中职语文校本教材要体现时代性

语文教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开放系统,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教材内容必须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完善,使学生时刻感受时代的气息。因此,编写教材时,要冲破传统语文教材的传统性与凝固性,增加一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体现现实生活的优秀的文化作品,还要选择可以体现现代科技成果和反映文化生活的作品,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语文教材也才更具有生命力。所以,在选文时,一定要注意选取一些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与中职学生感兴趣的文章,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三、中职语文教材要体现地方性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应充分发掘有益且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资源,比如针对建筑专业,可以把本地区建筑名胜的文章、有影响的建筑人物等作为素材编人校本教材,如《钱塘江桥》《苏州园林》等。这样既可以发展区域文化,也可以使生活、环境和语文学习有机结合,宣扬学生独特的语文性格。语文教材要根据学校条件,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学校的生存环境、学校老师的综合素质、学校的文化、学生的综合个性以及专业等来进行合适的开发和建设,这样才能制订出最好的校本课程。若学校不结合其实际状况,盲目搬抄统编教材,那么他们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不能完成相应的语文教学目标,校本语文课程的开发就没有了意义。

四、中职语文教材要凸显专业性

中职语文校本教材要体现专业特点和职教特色,使学生增强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在语文课中渗透专业思想,这种专业性教材内容的选编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把语文教学和计算机应用、汽车营销、电子电器营销等专业联系起来。例如,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在课前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课上向师生们展示,其他学生评价。这样能使学生对所学文章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又能引导学生注意收集与专业相关的语文资料,集成他们自己喜欢的语文教材。又如,在编写说话训练内容时,可联系汽车维修服务、电子电器销售、社交礼仪等专业进行情境教学训练,培养学生沟通与应变能力,还可提高学生对相关专业的探究热情。

五、中职语文教材要注重实效性

应用文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是中职生择业就业时体现自身价值的两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对许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个人,普遍反映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很差,这给学生的就业、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所以,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效性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校本教材编写中,我们应加强语文学习的实效性训练,如:可把学生将来工作中可能用到的一些应用文及口语交际的要求以及必备的识字量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中职语文教材要重视实践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材的安排中,不能过多地注重语文课的知识性,而应大力倡导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因此,在每篇文章后及每单元的综合能力训练中,都应设计综合实践这一针对[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性很强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担任主角,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实践中思考,这样学生有所动,有所思,有所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促进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另外,教材中每课的联系环节中应穿插一些趣味语文、拓展阅读、名著阅读、对联创作、综合实践、休闲屋等学习环节,既可以弥补选文上的不足,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李艳红,教师,现居辽宁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