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利用语文之美,打开学生的心灵
杂志文章正文
利用语文之美,打开学生的心灵
发布时间:2018-02-01        浏览次数:52        返回列表

◎伍 媛

一次偶然,我看到一篇赞美语文的文章,大意是“语文是美的,诗意的。语文有着内涵美、形体美、意义美;语文陶冶情操,语文使得曾经无知的人变得智慧,曾经莽撞冲动的人懂得了沉着泰然,曾经多疑犹豫的人变得坚如磐石。作为老师,如何利用语文的美感因素,去打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接受美的熏陶?

什么是语文美,其内涵是指语文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共生的相互关系,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审美愉悦;其外延是指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特点,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和谐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情趣和理趣和谐统一,是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和谐统一,语文美是语文教师的“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语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美。

一、引领学生感受美,开启爱美情怀

语文课文,着眼于儿童生活,散发着浓郁的儿童乐趣和坚强的生命活力。生动性、多元化、质朴无华。不论是文本还是插图,都是那么贴近儿童、贴近生活,美轮美奂,“读她千遍也不厌倦”。从壮丽山河的景色美到各类人物的人性美,处处给读者以享受和启迪。感受美,需要有音乐感的耳朵和发现美的眼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起学生的这些感官,让他们主动获得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如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我就让美术与音乐有机结合,创造出美的境界。首先,随着“燕子”子的翩翩出现(即揭示课题),一组优美迷人的春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景物,色彩、形状怎样。如那起伏的山,如镜的湖,翠绿的柳,红艳的花,轻飞的燕,[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让学生在视觉上感知了美的画面,初步感受了文章如诗一般的语言。在学生的唏嘘声中,各种美妙的声音陆续响起,那沙沙的细雨声,泉水的叮咚声,燕子飞行时的唧唧声,让学生听得激动不已,(这也是上课前搜集到的模拟配乐)。然后,我又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范读了课文。悦耳的音乐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于是“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用视觉、听觉感受文章的美学趣味,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春天的美,鸟儿的灵性,大自然的美!

二、指导学生鉴赏美,积累审美体验

鉴赏美是指人对美好事物审美情趣的一种领略活动,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引发的情感,见解,分析和评价,并从中受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既如此,怎样让学生对语文所蕴含的内涵美、形体美、意义美进行自主领略,分析评价呢?如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不论是领袖还是百姓,是先烈还是英雄,都是美的化身,社会美的典型。我们就应充分体会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美和外在世界的美,加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做到入情入境,深度鉴赏。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是一些坚强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给了学生极大地鼓舞和鞭策,是不可多得的励志文章,人物的美好品质是学生学习主要内容。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感悟人物的喜乐哀愁,并与自己的喜乐哀愁相趋同,产生共鸣,从中收到感染和熏陶,进而增强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三、启发学生表现美,加深审美理解

在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运用某种艺术手段去把美的事物表现出来,这是审美能力最高形式的体现。语文课文,语言美丽,学生学习,我们将抓住每一个展示美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创造新的意境,想象一个美的情景。如《白鹭》一课,注意插图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可它真的是在了望吗?”作者的这一追问,增加了启迪想象的艺术空间。有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借助文章这一悬念,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再造白鹭的形象美。她先出示题目:白鹭真的在了望吗?请以“晴天的早晨,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写一段话。它也许在思念自己的亲人,也许在等待早出将归的同伴,也许在放哨,提防外来的敌人……”浮想联翩中闪烁着孩子创新的火花,碰撞出了白鹭被人们忘却的心灵美,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再一次受到了美的熏陶。

语文是美的,富有诗意。让学生去寻找美,感受美,理解美。只要我们认真挖掘语文美,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把语文中的内涵美、意义美与生活的现实美相结合,就一定会让学生获得艺术享受和情感浸润,从而让孩子们爱上语文,享受语文。

伍媛,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