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咬文嚼字,谈“越明年”
杂志文章正文
咬文嚼字,谈“越明年”
发布时间:2018-02-01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刘典鳌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越明年”的解释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语文教材中为“到了第三年”,2005年第3版时改为“到了第二年”。这次改动反映了人们对“越明年”解释的分歧。

要解决分歧、弄清意义,就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宋代及以后作品中的语言资料,分类对比,从中总结规律。

一、“越”的词性是动词,指时间的经过、度过。

在王力编的《古汉语词典》把“越六日,乙未”“越明年,政通人和”中的“越”释为“跨过,经过”。张永言《简明古汉语词典》中把“越六日,乙未”的“越”释为“经过”。

在宋代的语言用例中“越”在语法成分上作动词,可以受副词修饰,指时间上的经过,度过。如:

1.欧阳修《与薛少卿二十通》“今至此,向夷陵江水极善,亦不越三四日可到。”

2.苏轼:“择智力了干官员,分布诸县,则不越数月,其工可毕。”

3.《范文正集》:“未几而公以制闽殉节,遂克溃于成,又越二十余年而今制府驻节两江,始得以竣其事。”

第1、2例受副词“不”修饰,第3例受副词“又”修饰。词性相同,皆为动词。

二、“越+日期”中的“日期”,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

查宋代以后的文献中的语言用例,选择可以确定时间例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越+日期”中的“日期”就是事件发生的日期。如:

4.王安石《潭州新学诗并序》:“治平元年,天章阁待制、兴国吴公治潭州之明年,正月,改筑庙学于城东南,越五月告成……”前面说正月,后面说五月,这里的五月不是5个月,而是指日期是五月份。“告成”时间就在五月份。

5.苏轼《喜雨亭记》“是岁之春,……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指三月份乙卯日下雨,甲子日又下雨,丁卯日下大雨。《喜雨亭记》写在嘉佑七年(1062),查《二十史朔闰表》,这年的三月朔日是戊申,则乙卯、甲子、丁卯分别是三月初八、三月十七、三月二十,都在三月份。有的书把“越三月”翻译为过了三个月,即到了四月份,把乙卯翻译为四月二日,甲子翻译为四月十一,是不对的,查嘉佑八年四月份,没有这三个日期。

[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 第4-5例中“越五月”就是到了五月份,“越三月辛巳”就是到了三月份辛巳这天,“越四年二月三日”就是到了治平四年二月三日。“越”字后面的日期,就是事件发生的日期。把“越”解释为“到了”是很准确的。对应现代汉语翻译为“到了某年某月某日”,意义清楚,指向明确。

三、“越明年”是“越+日期”的一种特殊形式,

明年就是第二年,也是一种日期。“越明年”就是“到了明年、到了第二年”。“明年”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

6.明代王世贞《艳异编》:“明年寒食,祭扫新坟,汝能为我一来,彼时又得相会也……越明年清明日……呼仆命骑往诣坟所……唯见双鸳鸯飞翔上下……”。前说“明年寒食”,后说“越明年清明日”,则“明年”和“越明年”是在同一年。

7.清代吴广成《西夏书事》:“惟秦政三十六年,石陨东郡,或刻之日:始皇死而地分。越明年,其言果验”。查赢政后死在秦始皇三十七年,“越明年”是第二年。

8.《僧宝传卷第十》:“开宝元年八月作偈日‘来年二月二,与汝暂相弃。灰散长江,勿占檀那地。’……越明年正月二十八日。郡人竟人山。二月一日,太守亦至。……二日饭罢,端升座叙行脚本末,辞众。”前面说“来年”,后面说“越明年”,同是第二年。

9.南村辍耕录:至正十年庚寅,来守是郡……明年辛卯五月……越明年壬辰春正月初三。

1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隶续》……宋洪适撰。……淳熙丁酉,范成大又为刻四卷於蜀。其后二年己亥……其明年庚子,……越明年辛丑……”。

11.清代叶梦珠《阅世编》:“……癸未九月也。次年甲申,京师告变……越明年,大兵下江南,弘光帝出走……”。查清兵下江南、弘光帝出走是1645年。从癸未(1643年)的次年是甲申(1644年),甲申的次年是到1645年。

12.苏辙《齐州闵子祠堂记》:“熙宁七年,天章阁待制、右谏议大夫濮阳李公来守济南。越明年,政修事治”。

第6-12例中,“越明年”后接月日或者秋冬等季节,可确定它们应该在同一年里,明年就是第二年。11-12例明年、越明年连续用,时间明确,可知“越明年”不是第三年。第12例是苏轼的用例,和《岳阳楼记》相同。

通过以上语言用例可见“明年”是指前文年号的次年,同时也是后文事件发生的时间。这一用法宋代以后各时代都有。《岳阳楼记中》也应该是这种用法。“明年”是庆历四年春之次年,即庆历五年,也是下文“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岳阳楼”“嘱予作文以记之”发生的时间。翻译为“到了第二年”是正确的。

刘典鳌,教师,现居山东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