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巧借标题解读文章
杂志文章正文
巧借标题解读文章
发布时间:2018-02-01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程宗伟

一篇文章,一个好文题,如同人有一双美丽灵动的眼睛,第一眼就能吸引读者。正因为如此,作者必要花心思,巧取文题,取好文题,也是这个原因,读者解读领悟文章,首先便可从文题人手,“牵一发而动全身”。下面分三大类简述。

(一)记叙类文章

文题以事物命名的,看它是否是线索;若是,再看文章围绕这根线,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表达了什么中心。《羚羊木雕》以引起万芳和“我”甚至两家人误会的中介物木雕为叙事线索,围绕这条线索,文章记述了“我”和万芳的交往,肯定了孩子之间纯洁的友谊;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成年人重利轻义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题目以人物命题的,要判断该人物在文中的主次:是主要人物的,再进一步明确记了该人物的哪些主要事件,塑造了人物哪方面性格;涉及到线索等其他人物的,要理清线索人物等与主人公的关系,通过人物关系,澄清作者寄托的情感,或揭示的社会现象。《老王》一文中作者集中记述了主人公老王“苦”和“善”的几处表现,而作为“见证者”的“我”,则是在与老王的这种主雇关系中,去体察、思考老王的“苦”与“善”的,进而唤醒人们去体悟我们周围一些像老王一样处境艰难但有一颗金子般心灵的人。《我的叔叔于勒》以“我”的亲身经历,见证了父母与亲叔叔于勒一波三折的亲情变化,通过在“利”面前拷问亲情,来揭示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反射出特定时代的社会伦理道德及价值取向。

以事件命题的,要探研事件中牵涉到的人物,理顺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以事件为主要载体,试图想表达什么主旨,寄托什么感情;有时,为了凸显事件内涵,作者还会涉及环境,通过社会或自然环境的描写,进一步暗示主题。《散步》一文,通过母亲、“我”以及妻儿祖孙三代田野散步这一主要事件,表现了和谐幸福家庭的主旋律;作者更是通过对乡村早春田野景象的细致描绘,进一步烘托了主题,鲜明了情感。《社戏》中,作者通过“我”从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描绘了水乡曼妙夜景,刻画了一群乡村少年形象,展现了他们天真率直、活泼淳朴的性格,又寄托了作[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美好事物的留恋,读后叫人回味无穷。

有象征寓意的文题,更是要细细玩味个中寓意,仔细推敲其中所指。同时,确定文章的中心人物,概括主要事件,进而明确中心思想。有时,作者为了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甚至会凭借插叙、补叙等手法,引出相关人物的更多情节,来丰富人物性格,树立人物形象。《爸爸的花儿落了》文题一语双关,既实指院子里爸爸种的夹竹桃败落,又指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我”不再是小孩,已经长大。为了突出爸爸对“我”的关怀教导,用插叙引出几个典型事例,以作证“我”已长大。《心声》题目亦是含义丰富,既指主人公李京京执着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更指对教师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呼唤,孩子对和谐幸福家庭、安宁顺心成长环境的呼唤。为突出这一主题,由眼前,主人公联想到自己过去乡下的快乐生活,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主题。

(二)说明类文章

以事物命名的,要考虑该事物可能就是说明对象,再围绕这一对象,概括它的特征,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中国石拱桥》就以“中国石拱桥”为说明对象,开篇即给出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接着展开具体说明。在说明过程中,作者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及恰当的说明方法。《故宫博物院》亦是如此。

以事理命题的,首先要概括出这一事理,并罗列出这一事理的全部要点,围绕这些要点,再明确文章中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即是说明物候现象并剖析造成物候差异的原因;《生物入侵者》说明生物入侵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之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三)论说类文章

以话题为题目的文章,它只是给出个议论的话题或范畴。读者要从话题出发,提炼出中心论点,再从论点人手,把握论据及论证方法。《谈读书》,作者先抛出这个话题,接着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及作用展开论述,再通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导人们正确读书,完善自我。

以论点为题目的,文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作者再凭借一定的论证方法,将论点论述透彻,从而突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结构,类似于传统中的“三段论”——提出论点,阐明道理,解决问题,也即引论,本论,结论。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这样。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接着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有机结合,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之真正意义,进而号召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为文章取了一个恰当、巧妙的标题,犹如锦上添了花,亦如画龙点了睛,这是很美妙的一件事。

程宗伟,教师,现居江西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