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对比阅读例说
杂志文章正文
对比阅读例说
发布时间:2018-02-01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郭壮

一篇文章总会有意思要说,有情感要表达,好文章、经典文章必有“这点意思、这种情感”的最好表达方式。既是[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这样,我们又何必多费口舌做各种解释、各种分析,把有意味的话变成干巴巴、毫无意思的话来耽误时间?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理念,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学校却倾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恰恰相反的事情。这里广泛存在着一种价值逆转,它意味着导言、批评资料和书目像烟幕那样,被用来遮蔽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知道的比文本自身还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从正面提示了我们同样的道理。教师作为“中间人”知道的不可能比文本自身还多,与其做种种不得要领的解释,不如引导学生一遍遍品读原文;而单纯的读原文,限于阅读能力、知识水平、人生阅历,有时也会原地踏步,或徘徊于围墙之外,难以登堂入室,这时候,教师的适当引导很重要,找来相关文章对比阅读有时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以文解词,以文解文,解决了疑难,又多读了文章。两文相比,明义理,辨技巧,加深文章理解,更能提高阅读兴趣。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相应文章的选择至关重要,真正的文字眷属不多,找来并非易事。体味涵泳的深,阅读搜集的广,才能避免拉郎配、认干亲。真能启人心智、动人心魄的好的文章对比,必是筋肉相连,血脉相通,必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下面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以文解词,领略含蓄意味

有老师解释“芭蕉未展丁香结”时说,丁香开花是十字花瓣,像一个结。其实只是臆测。也有老师找来图片让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叫丁香结,这当然很好,但只是知道了丁香花蕾的形状。如果老师不解释什么,搬来宗璞的《丁香结》一文,告诉学生答案就在其中,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地去看。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在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读过这两段文字,不但会懂得丁香结的意蕴,原来诗句也不用做过多的解释了,岂不是相当于请名作家来给我们讲课。

二、以文解文,理解深厚情感

青少年的心灵世界需要借助文学作品的阅读来展开,在理解别人情感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限于阅读眼界和阅历尚浅,中学生可能对某种思想感情难于理解,这时,如果恰逢其会,有相关文章可以互相发明,互相对比,拿给学生阅读,就真能触发灵机,启迪智慧,在会心微笑中,在享受阅读之乐中豁然开朗。如朱自清的《背影》解读者无数,见解各异。我觉得,与其自作高明地把学生限定在一种解读里,不如引导学生熟悉文本之后,再读一些写亲情的散文,我选了杨绛《干校六记》中的《下放记别》,和龙应台的《目送》。都是常见的名文,但凑在一起,真是天生的文字眷属,相映生辉,相映成趣。

我这样开场,在课文《老王》中我们已认识了杨绛一家,默存,杨绛的丈夫,阿圆,他们的女儿,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的“背影”,读下面片断,体会母亲笔下的女儿的“背影”:

“我们‘连’是一九七O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阿圆的丈夫)。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被迫害又不愿说谎连累别人,不得已而死。)。

“阿圆送我上了火车,我也促她先归,别等车开。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可是我看着她踽踽(形容一个人走路孤零的样子)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睁开眼。车窗外已不见了她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火车慢慢开动,我离开了北京。”

都是车站送别,父子,母女;儿子看父亲的背影,母亲看女儿的背影;儿子流泪,母亲流泪。儿子看父亲,同情而自责;母亲看女儿,怜惜而无助。杨绛从“看着背影”,“闭上眼睛”,“睁开眼”,“合上眼”,这一连串的动作,用最普通的语言,出神入化地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怜爱和内心的痛苦。而龙应台的《目送》写了母亲眼中儿子的“背影”,初上学、十六岁,二十一岁;写了女儿眼中父亲的背影,开着货车送自己到大学教书,坐在轮椅上,在火葬场,然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母亲看儿子的背影,女儿看父亲的背影,一老一少的背影合在一起,龙应台站在哲学的高度审视世界和人生,泪水中透出挚爱和达观。三篇文章凑到一起,靠着“背影”这一线之连,震撼人心,不仅一时读,更能一生读,即使眼下不能全懂,但会成为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一种向善的力量。

三、以文解文,揣摩文章技巧

内容和技巧是文章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连带,不可分割的。像上面提到的杨绛《干校六记》中的文字,靠了白描的手法写出母子深情,而技巧成功运用的基础还是母女感情的诚和深。又如,陈荒煤的《广玉兰》,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玉兰花写的美极,目的是赞扬作者从广玉兰身上看到的那种精神。宗璞有一篇《花的话》也对玉兰花极尽赞美。但在张爱玲笔下,玉兰花却是这样的,“花园里养着呱呱追人啄人的大白鹅,唯一的树木是高大的白玉兰,开着极大的花,像污秽的白手帕,又像废纸,抛在那里,被遗忘了,大白花一年开到头。从来没有那样邋遢丧气的花。”把这些文字放到一起,学生一定会感到惊异,到底玉兰花是可爱还是可憎?张爱玲也是名作家啊。原来张爱玲见到玉兰花时,正是和后母发生激烈冲突,被父亲禁闭在花园房子里,差点病死的时候,那种“邋遢丧气”是她灰暗心境的折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因为心境不同,不肯媚俗,敢说实话,张爱玲冷眼旁观,满目荒凉。这样的对比启发学生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心灵的所思所感,这是写出好文章的最低也是最高的技巧。

四、利用创生性文本,突破教学难点

所谓创生性文本,包括学生习作、教师下水文、课堂师生的共同创作,还包括对原文的特定修改。烛之武退秦师》作为高中首篇文言文,背景复杂。为了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我采用和学生一起编童话的形式引入:在干旱的非洲大草原上,只剩下鳄鱼、狮子、猴子和兔子。鳄鱼想吃掉兔子但一直没有机会,于是和狮子商量,“你现在饿得也没劲捉住兔子了,不如把它赶到水边,我捉住了,咱俩共享美味。”狮子认为这是一条妙计,就准备实行。兔子吓得要死,求助无门,只好去找猴子问计。猴子听说,不愿意帮忙,“当初你的一只崽子死了,你怀疑我,一个月没理我,现在想起我来了?”“那事不是后来知道是可恶的狐狸干的?我冤枉了老兄。现在是危急关头,它们吃了我,下一个还不就轮到你?还是帮帮忙吧。”猴子答应去找狮子游说。下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编一段猴子的说辞。同学们被上面的童话故事吸引了,表现相当活跃。有的说,这兔子有传染病,吃不得;有的说,鳄鱼真提到兔子了,还不自己独吞,哪有你的份儿?它有了体力说不定还要攻击你哩;有的说,再忍两天,雨季一到.兔子会很快繁殖起来,那可是你的食物之源,现在吃了,兔子断了种,岂不是目光短浅。还有的联系佛经故事,鳄鱼哪有什么信用?想当初驮我到河里要吃我的心,幸亏我说心忘在树上,得回去取,才免于一死,真是后怕,你可别再上当了。同学们在笑声中编完猴子的说辞,然后老师告诉他们,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把文章中的人物和童话中的动物对应起来,就能很轻松地读懂这篇两千多年前的战争故事,因为你们已经当过一回烛之武了。

这一教学设计就是师生一起编造一个和课文异质同构的童话故事,借助情节、结构、事理的相似性,两相对比,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起到了激发阅读兴趣,降低理解难度,拉近与文本距离的作用。

以上从五个方面结合实例就对比阅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做了说明,要把对比阅读做好,抓住契机,找准关联点,找到合宜的文本是关键,而教师日常的广泛阅读是基础,教师对语言文字的痴迷和敏感则显得尤为重要。

郭壮,教师,现居河北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