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课堂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课堂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发布时间:2018-02-01        浏览次数:15        返回列表

尹升波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担心学生弄不懂,因此总是试图在课堂上尽量多地讲述知识,不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提问的机会,其结果往往变成满堂灌。这样不经过思考的知识,学生容易掌握,也容易忘记,而且不能够举一反三,缺乏创造力。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探究,这也必然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思考天地。

一、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机会

我们都知道,体验和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提出的两个基本教学理念。语文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启发性。学生的个性、经验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对语言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见解。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中的理解、体验、想像必然会有不同,甚至可能是完全不同。在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也就是一个对教学内容感知、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读与思的过程。我们应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提问当作一种形式,如果在提出很多或很难的问题后,教师只留出一二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学习和讨论,不待真正进入思考状态,就草草结束学生的思考时间,那么,在检查学生的学习和交流的情况时,学生无法触及并自主感悟文中一些较深刻的内容,更谈不上质疑,即使提出问题,也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与真挚的情感体验。所以,课堂上教师必须确保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

三、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思维定势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以至僵化而缺乏灵活性与广阔性。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也就是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思考教师、同伴提出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充分地解放学生,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向教材挑战,使得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四、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思考必然意味着有矛盾或有争议的问题存在。问题源于教材。因此,讨论的问题应是经过教师梳理的,能够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问题不宜多,但必须有讨论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给学生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必须引发学生情感的投入,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感悟、体验和探究。

不可否认,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听到我们的教师在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教师不再要求答案的唯一,充分体现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但是,不少教师又把这些“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作为“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的所思所见十分肤浅,千篇一律,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教师提问题,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肤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再读、再悟、再交流,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五、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质疑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和爱说,甚至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想法。教师不断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我们教师必须时刻以“平等中的首席”的姿态参与对话,平易近人的态度,亲切的语气,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创造动态课堂埋下伏笔。

总之,在给学生留出思考空间的同时,教师要坚持语文问题答案的多元化,不以问题的“标准答案”为唯一,使答案的空间扩大。

尹升波,教师,现居辽宁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