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培养探究能力提高语文水平
杂志文章正文
培养探究能力提高语文水平
发布时间:2018-01-31        浏览次数:49        返回列表

学生探究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以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求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观念。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对学生包办代替,学生只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知识,[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里怎能得到提高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的不应该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应用知识。老师的形象,笑容,要有足够的亲和力,给学生亲近的感觉,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发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当学生的发言违背文本的价值观时,我们老师要学会温柔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训斥。

二、创建学习情景

创设情景,是指在教学时教师围绕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使学生乐学、学好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创设学习情景,调动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我播放星空的画面,引出这首诗歌。并让学生尝试用“我仿佛看到________的画面”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这样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唤醒学生们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遐想和探究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提问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往往是教师依照“常态曲线”建立起对教学的期待,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评价矫正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被布卢姆称之为目前教育制度中最浪费和最有危害的一种。而学生学会提问无疑是摆脱这种传统教育的一种良药,也是开启学生自主探究的一把“金钥匙”。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文水平镇关西》这一课,教师应诱导学生解题从而产生疑惑: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怎么样拳打镇关西?打死镇关西后怎么办?“学生通过解题.产生这三个疑惑问题,此问题不仅勾画出小说的情节,而且明白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从而有效的直奔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

四、倡导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教学《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时设问:根据文章的结尾,祥子第二天还会不会出来拉车?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子挑起了学生思维冲突,有的学生认为祥子第二天肯定还会出来拉车。因为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祥子不拉车,就解决不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为了活下去,第二天不得不还去“拼命”拉车。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祥子第二天不可能出来拉车了,因为在烈日下他差点被热死,暴雨下又差点被冻死,从“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看,祥子肯定生病了,也许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天怎么还能拉车呢?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争不透。”通过讨论,学生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五、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将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如:我在教学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时,我把同学们分成五个活动小组,分别对“历史传说中的马”“汉语汉字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音乐作品中的马”这几个课题有侧重地进行研究和开展活动。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查找资料,收集素材,集体讨论探究,调查参观,演讲展示,认识了马和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了关爱动物的情感,通过探讨,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引导,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使学生通过课堂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伏德喜,甘肃秦安县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