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生命化视阈下的“太阳花”课程探索
杂志文章正文
生命化视阈下的“太阳花”课程探索
发布时间:2018-01-31        浏览次数:25        返回列表

一、“太阳花”课程的提出

“太阳花”是一个隐喻性的概念,它有三层含义:它是太阳,给生命带来温暖;它是向日葵,永远追随阳光,追随教育的理想;它是一颗种子,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象征着每一个生命都有无限的潜能,能够自由、充分地迎着阳光,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美好的寓意也表达了美好的教育情怀。学校构建“太阳花”课程体系,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第一,基于“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学校教师的杰出代表。于老师在深刻把握儿童认知规律、母语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强调尊重儿童、理解儿童、顺应儿童。这样的儿童观引领我们运用儿童的学习方式,珍视儿童的已有经验,走进儿童的学习世界。儿童成为课程研究的中心。

第二,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我校于2008年提出“为生命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学校远景,“生命化教育”成为我校的核心教育理念。“生命化教育”就是尊重生命的需要,润泽生命的发展,唤醒生命的潜能。落实生命化教育理念,为学校课程变革营造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教育空间。

第三,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探索学校课程建设,要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我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和谐、独特、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育人目标也决定了学校的课程结构,培养完整的儿童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方向。

二、课程目标定位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解,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目标。教育的价值不仅是授人以知识、技能,其深层意义是使人成为人,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的境界。我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学科内整合,学科间融合的方式,改编和统整国家课程;通过学科拓展和活动课程化,规划与设计校本课程体系,围绕生命化教育的理念,构建起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统一,适应儿童个性发展与潜能开发的课程体系,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切的课程载体。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生命化教育”视阈下的学校课程,要为培养和谐、独特、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提供适切的支撑。据此,我校围绕健康、知能、德性、审美四大领域,开发了三类课程,即“种子课程”、“养分课程”和“生长课程”。

“种子课程”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播下知识、智慧和德性的种子,它主要的范畴是国家课程的开设。我校在原有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学科内融合和学科间整合的方式,进一步凸显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石。

“养分课程”主要功能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在养分课程中我校设计了必修和选修两个课程模块,必修课指向所有学生普适性需求的支撑,选修课指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满足。通过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精神滋养。

[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 “生长课程”功能是唤醒学生的内驱力,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课程最终的目的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中学会问题解决,通过设计项目课程、节日课程、仪式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与行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具有个人特质和生长特性的学习经验。

具体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

四、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种子课程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实施,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国家课程需要与学校特定的教育文化、教育条件和教育情境相适应,进行校本化改造,实现由理想课程向实践课程的“软着陆”。因此,我校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方面。

首先,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路径。

学科内的整合——学科课程结构的校本化再造。学科课程结构的再造,主要是指基于学科课程标准,以学科课程标准操作化、层级化分解为支撑,以国家课程教材为基本依托,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课程结构。

每年开学初,学校都会开展整体把握教材活动。老师们在进行组内研讨的过程中,会对全册的教材进行通读,对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进行调研,依据国家课程的共性要求以及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生长点,进行学科内整合的思考与实践。统整是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设计,使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学习品质为取向。

学科间的融合——注重培养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科教学中适宜统整的内容,以“项目课程”的方式在一个时间段内共同完成学习。如,六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在教研时就发现了本学期的教材中呈现了不同民族作家的作品,其语言风格带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色,具有探究意味;口语交际的内容中也有对民族的调查了解。美术教材中有民族服饰的研究以及音乐教材中的不同民族的歌曲的学习。老师们和学生一起把这些内容统整在一起,确立了“多样的民族”这一教学主题。于是,语文课上学生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图腾、文字、故事以及名家作品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撰写了研究报告,形成了文字记录;美术、音乐课上,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排练民族歌舞,精心设计、制作演出服和各种道具,在动手操作中,在合作互助中,在亲自表演中感受着祖国多样民族的魅力。学科间融合的思路以及多学科课程学习的显性化也真正实现了学校课程资源的联动、共享以及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其次,撬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成尚荣先生曾经说过:课改必须改课。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汇集到课堂中去。课改的理念,最终要在课堂上得到检验,得到提升。我校多年前就开始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思考,现在已形成鲜明的“自主习得”的特色。自主预习、自主探索、自主交流、自主总结、自主拓展五个环节在不同的课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样态。

养分课程的实施:如果说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在寻求全体学生的整体性优化发展,那么,学校拓展性的养分课程就是在成就学生的独一无二。

从功能定位来看,养分课程不是学科导向的,而是学生兴趣和需求导向的。它是主要用于满足国家课程所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学生发展需求。养分课程作为学校自主规划设计的一类课程,也要精选课程内容,以课程的知识体系来规范和约束,否则就会出现“重视兴趣,忽略学术;思想观念不到位,缺少文化支持”等问题。因此,我校注重过程管理,着力于提高每一门课程的品质。

课程申报,择优开发。教导处组织教师填写课程开发意向表,大队部发布学生问卷,征集学生喜欢的课程。制定课程菜单,安排辅导教师,并组织教师撰写课程设计方案,上交教导处,由学校审核。

课程推送,定单服务。向学生介绍通过审核的课程菜单及概况,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教师简介、计划开展的活动等,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信息。

自主报名,定向选择。网上选课或者填写课程选择意向书,并由该科目的辅导教师向其发放参与课程活动的通知单。

过程记录,信息交流。教师记录学生每次活动的情况,或通过“课程博客”上传活动照片,或上传活动体会;学生也可以跟帖留言,发布活动趣闻,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功能。

流程监控,绩效考核。通过课程博客和校园网站,分管领导可以了解每门课程的实施情况,还可以方便地掌握每一位老师完成活动课程辅导质与量的情况,为活动任课老师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教导处还会聘请专家导师团及家长智囊团定期开展考察、交流活动,关注课堂组织、学生参与度及反映,以全面了解实际的教学活动效果。

生长课程的实施:在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过程中,我校一直秉持着一种理念:每一个儿童都要生长!每一个儿童都有参与的权利!七色花之梦主题音乐会上,每一位学生都走上舞台,每一个班级都用歌喉展示着他们的快乐与昂扬的精神。健康节上,每人一张“运动小达人”健康书签,他们在操场上完成一项又一项自我项目挑战,获得皇冠的同学成为了校园里的“运动明星”,获得奖杯的同学虽然达标,但还暗下决心在下一届健康节上大显身手,取得突破。绘本节上,每一位同学的原创绘本展示在教室里,操场上。孩子们原创的作品充满童趣,每一年的绘本延续下来,有的小作者都能“出版”一套书籍了。项目课程、节日课程、仪式课程……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参与展示,每一个都精彩无限!唤醒儿童的原生力量,成就每一个儿童做最好的自己。

五、课程的评价——多维与多元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校课程评价体现出了“多维”与“多元”的特点。有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满意度评估,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作品展示、活动展演、课程学习标兵的评选等;有对教师的评价,包括课程纲要编制情况、课程实施情况、教师校本课程展评、日常档案累积、学生的满意度、 家长的满意度、学生问卷等;还有对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评选、学生表现评估、学生选课情况等。

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评价,进行科目的调整、内容的完善补充,促进课程的自然淘汰与不断优化。

张艳,江苏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