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利用比较阅读实现高效教学
杂志文章正文
利用比较阅读实现高效教学
发布时间:2018-01-31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比较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是将相似结构或内容的文章放到一起,激活学生的思想,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但比较阅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需要注意方式和技巧。

一、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相似的文本结构

《将相和》和《晏子使楚》都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历史故事,人教版教材中的《将相和》与《晏子使楚》在文章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将相和》通过“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渑池之会”三个故事来叙述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斗争。而《晏子使楚》则通过晏子出使楚国的“狗洞”、“没有人”和“囚犯”三个故事,来表现晏子应对楚王机智的语言艺术。这两篇故事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其相似的文章结构适用于对比阅读。除此以外,《晏子使楚》和《将相和》两篇文章,在结构布置上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文章故事脉络相似,文章结构相似,将这种结构相似度高的文章放到一起比较阅读,能够极大的激发同学们的思考热情和讨论热情,帮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故事背景的比较

《晏子使楚》故事发生于春秋末期,故事讲述了晏子作为齐国使臣出使楚国,面对楚王三番刁难机巧应对,维护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晏子使楚的故事背景是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晏子作为使臣是国家的代表,其代表着[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国家的形象。晏子对待楚王的三次刁难,灵活沉着应对,期间不乏明争暗斗。《将相和》的故事则发生于战国时期,在《将相和》一文中,表达的主要是国内朝臣的相处之道。廉颇和蔺相如同为人臣,必须共同努力为赵国的发展而奋斗。故事主人公廉颇在赵国面临秦国攻击时临危授命,不仅要抵御外来的危机,还需要处理好国内文武将之间的关系。相比于晏子,蔺相如所处的境地虽然同样危险,但并不像晏子一样处于命悬一线的险境。晏子和蔺相如所处的背景不同,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同,使二人在应对问题时采取的策略不同。晏子采取的是更为主动的应对方式,而蔺相如为了文武和睦,面对廉颇的挑战,更多的是展现了自己的胸襟和智慧。这两篇不同背景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所带来的比较性和争议性还是很强的,因而在比较阅读中对故事背景进行比较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语言艺术的应用

在《晏子使楚》和《将相和》两篇文章中,语言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要素。《晏子使楚》故事中,晏子面对楚王的陷阱,用以退为进的语言来维护自己和所代表国家的尊严。故事中,晏子和楚王在实力上是不对等的,晏子在语言上的应用更加细致。《将相和》中,赵国和秦国在国家关系上来看比较均衡,因而蔺相如才能采取较为激烈的语言,而不担心秦王的动怒。两个故事中,蔺相如的语言始终有理有据、据理力争,晏子的语言则更为委婉机智。不同的语言策略,体现了两个人物不同的语言策略,通过对两篇课文主人公的语言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会语言艺术,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采取适当的语言和策略,这对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掌握和优秀品格的养成是有益的。

二、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课堂的实践反思

通过对《将相和》和《晏子使楚》两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切入点进行比对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比较阅读是需要有切入点的。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中,经常采取的比对文本大多是文章结构相似、文章主题相似或文章价值取向相似。鲜明的相似点,能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不会困惑。因此在比较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课文和材料,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第一要点。其二,《将相和》和《晏子使楚》两篇课文,主题上却又有着区别。在相似中有鲜明的不同,这一点同样是小学语文比较阅读应用的关键。教师只要在小学语文比较阅读中注意好这两个要点,就可以将两篇或多篇文章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并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实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比较阅读的应用优势比较明显,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一定要注意比较阅读的应用要点,并做好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

廖兴元,重庆万州区分水镇培文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