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杂志文章正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8-01-31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文化?当你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抑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艰涩难懂的古诗句?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文化苦旅》能够看到余秋雨先生游历四方时,所感受到的文化。

文化,可以是一卷经文。

事情发生在1900年6月22日,当时莫高窟的看管者,王圆箓——一个基本上算得上是文盲的道士——砸开了莫[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高窟的一座墙壁,在一片烟尘弥漫中,他不知道,他打开的是一座文学库的大门。一座藏满经文的藏经洞,出现在世人面前。保留数世纪的莫高窟经文,携带着积淀了数千年的莫高窟文化,将吸引无数的文人为之耗尽终生。

文化,可以是一处遗迹。

上京龙泉府遗址,它的历史价值就像著名的楼兰古城一样,甚至,或许比楼兰古城更具有研究价值。它,与一个兴盛一时的著名北方少数民族国家有关——渤海国。公元九世纪,渤海国迎来大仁秀时代,被誉为“海东盛国”。而它的“上就泉府”与长安城一东一西,并立于世,成为整个亚洲的两大文明重镇。可以想象,在当时的上就泉府中,门市林立,叫卖的商人,闲逛的市民,嬉闹的孩童,慕名前来的游人,传教的教士——拥挤在这繁华的一条条宽敞的街道,一幢幢华美的建筑中,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和平盛世。

文化,可以是一座建筑。

众所周知,书籍,作为文化载体,在古代保存是那样不易。纵使是一只老鼠,一块霉斑,一点火星都会使书籍陷入毁灭的境地。而有一种建筑,正是为了保卫这脆弱的文化载体而存在——藏书阁。天一阁,则是藏书阁中首屈一指的。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是这样说的,“作为藏书楼,天一阁的分量已经远远超过它的实际功能。它是一个象征,象征意义之大,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克服了无数的藏书困难,使得天一阁能够世世代代地保留下来,成为文化界的一个象征。

文化,可以是一位文人。

清朝的颐和园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无论何时去仰望她,都是那样高贵而美丽。而1927年6月,一个拖着清朝长辫的人来到颐和园的湖边,纵身一跃,倾刻,无数水波相继绽开,打破了水面的平静,也打破了颐和园的宁静,他就是清末大学士王国雄先生,他这一举动,让部分处于社会动荡,世事忙乱的有心人肃然沉思。就像余秋雨先生总结的一样:“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在这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身上,我们能看到那属于文人的文化韧性,深深地扎在他们的灵魂中,成为他们的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化还可以是……

刘研,河南郑州第十一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