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阅读中的语言动态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阅读中的语言动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31        浏览次数:21        返回列表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前的动态分析?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些尝试。

一、处理好语言字面义与潜在义的矛盾,感悟语言的潜在义。

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一经使用,都要传达一种思想,都有其潜在义,为此,我们在理解、分析语言时,就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对语言作动态分析。

1、通过文本语境,感悟语言的潜在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依句释词,随文释句,通过语脉、文脉,捕捉语句的潜在义。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觉察,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是贬义词,这里用的显然不是字面义,这里的“狡猾”有调皮、机灵甚至可爱的意思,表现了一个淘气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2、补充省略成分,探索语言的潜在义。语言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需要听读者调动一切心理潜能加以补充。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的一段话:“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字面上找不到。读者可借助语境加以补充:懂得了向子期像“我”一样不能直抒胸臆,像“我”一样处在专制的恐怖的黑暗社会里。这样,听读者理解的就不仅仅是作者所要传达的字面义了。

3、借助修辞手法,领会语句的内蕴。语音的转义常是经引申和比喻形成的,而引申和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联想是字面义向潜在义转换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分析语句时就要借助联想,去挖掘语句的内涵。例如《包身工》对包身工的生活,工作的叙述:“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厂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北践踏,——血肉造成的‘机器’……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这里运用了博喻与排比,主要写包身工恶劣的生活环境,繁重的劳役,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表达了对包身工遭遇的深切同情。

4、分析句法结构,揭示语句的意蕴。句法结构有蕴涵语句隐义的机制。“他连这样容易读的小说都读不懂”,这样的句式就自然包含“何况这样艺术性较强的小说,他一定读不懂”这样的潜在义。就单句而言,主干部分传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就复句而言,句意的重点往往是落在后一个分句上,只要抓住这个分句,也就抓住了这一句的重点。特殊语序,有其特殊的功能,常常给人以新颖、警策之感。

二、处理好表达目的与表达效果的矛盾,把握语意重点。

1、借助语感,领悟语句重点。语感是阅读者对具体语境的反映,是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借助语感引导听读者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进而准确地捕捉到作者的表达目的。

(1)朗读感知,通过感情重音去捕捉。朗读就有停顿和重读,停顿的地方不同,所表达意思也不同。说话时重音不同,侧重的意思也不同。阅读时,除了逻辑重音外,还要善于通过感情重音去捕捉,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从整体上把握,只有把重音放在第二个“沉默”上才能符合作者表达的原意。

(2)利用语感,联系写作背景去捕捉。阅读时,要充分利用语感,广泛联系写作背景与作者思想状况和写作意图等捕捉有效信息。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傲霜斗雪,从而表达了坚定勇敢,又充满自信的感情。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则表现了孤芳自赏、孤独寂寞的情绪。

2、同义转换,在比较中领悟语义重点。句意的理解与诠释,实质[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上是一种同义变换,即把抽象的变为具体,把深奥的变为浅显。

(1)同义词置换。同义词在范围、程度、色彩、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是的卡片细微差别。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作者之所以用此而不用彼,这正是为了突出语义重点而做出的选择。如《荷塘月色》中“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妙的梦。”一个“笼”字,境界全出,突出了月光的朦胧淡雅的特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这是“罩子“盖”“覆”等词无法表达的。

(2)转换句式。句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每一种句式只适合表达一种意思,如可将长句变短。如原句:“牧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穿着蓝色蒙古袍,腰间系着豆绿腰带,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的青年。”变换句式后:“在牧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的青年,他穿着蓝色蒙古袍,腰间系着豆绿腰带,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句式转换后,句意就容易把握了。

赵婧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