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初中语文新诗的审美教育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初中语文新诗的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18-01-31        浏览次数:21        返回列表

人生教育的至高境界是对艺术和审美的教育。审美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人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人的内心情感,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初中学生的发展和成熟。

语文新诗是现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旋律以及感人的内在情感。通过语文新诗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通过新诗的诵读,培养学生美的感知能力

教师在新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情境。情境的设计可以是具体事物的展示,可以是通过现代科技进行画面再现,也可以是通过优美的音乐渲染,或可以是情景表演的体会,也可以是内心语言的描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进行设计。如,在初中语文新诗余光中的《乡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渲染的形式,播放音乐《故乡》,让学生在音乐所渲染的情境中进行新诗的诵读,对新诗中诗人的思想情怀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感触。情景方式的具体设置,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以诗歌的本身作为出发点,这样的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产生美的感受。

朗读是每一个语言教育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功底。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有较好的朗读水平和丰厚的朗读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的朗读应当情真意切,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不同的朗读感受。如,在教学《秋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在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同一首诗歌不同的人朗读会有不同的效果。女生的朗读优美柔和,表达出对秋天喜爱的愉悦感受;男生的朗读显得刚毅,表现秋天的收获和累累硕果。两种朗读所表现出的内涵、气质,都是对诗歌真实的、美的感知。

二、通过新诗的赏析,培养学生对美的探寻力

语言是诗歌表现的载体。在诗歌的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探寻力。新诗的语言是依据词典含义来使用的,有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既有外延又有内涵,作品中的内涵和深意变得丰富而且复杂。因此,教师在新诗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够领悟其深意。诗歌的语言丰富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利于老师和学生的多元化鉴赏。

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中的景色描写以及一些隐喻的使用,感受整体诗歌中的语言魅力。然后,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境之美。意境是诗歌中生活情景和思想情感的融合,是一种情感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去领悟这种境界,去感受审美过程的乐趣,激发内心的情感涟漪,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蕴,领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审美教育的渗透。《再别康桥》这一首诗中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里面“河畔的金柳”描述的是意象,而“夕阳中的新娘”则不是。“河畔的金柳”是作者描述和赞美的对象,在诗歌中占有重要位置。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赏析新诗,这对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不再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了。

三、通过新诗的创作,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

[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 教师在诗歌的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析,并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模仿写作,让学生在新诗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培养语言能力。

如,教学《雨说》时,教师在对本诗进行讲解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新诗中的前三节进行再创作。可以指定一个题目或者主体让学生进行练习,如“七月的一场雨”等,诗歌的句数不能少于12句,让学生通过一些景物描写雨中的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一个倾听者,倾听学生的感受和童真。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对学生的人文涵养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诗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能够培养学生对诗歌中美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学生在通过诗歌的写作练习能够深刻体会新诗的内涵,帮助他们提高人文修养。这些美学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美育的发展。

田锋,甘肃民乐县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