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如何进行文本细读
杂志文章正文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如何进行文本细读
发布时间:2018-01-31        浏览次数:16        返回列表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文本细读让古典诗词“接地气”,成为高中语文课堂一种新温度和魅力。古典诗词文本细读还原诗词中最深的沉静力量,再现诗词中的诗意美;学生能从古典诗词中听到最纯净和真挚的声音,陶冶了高中生的心灵。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文本细读让学生跟随诗词的情感激流,感悟诗词中的思绪和情感,实现学生和诗词的对话。

一、感知文本,调节主体心理图式。

古典诗词以精炼简短的文字表达着丰富的内涵,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已经不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发掘的纯净之地,而是“贴满标签”的重游故地,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已经具有一定固有心理图式。

如,在《声声慢》教学前已有不少学生知道这是一首凄婉诗词,表达了孤独落寞的感情。学生主体心理图式就会形成学生感知文本的一道无形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调节主体心理图式,重新接受古典诗词中的纯净之地。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开始,一起把教材合上,感受这首词中的情感。《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名作,在靖康之难后丈夫的去世,他们收集的金石书画散失,让李清照从一个贵妇人变为寡妇,一无所有,国破家亡、国恨家愁压在李清照心头,点燃爱国思想,在诗词中通过描写冷冷清清的秋景,反映出孤独凄凉境况,溢出满满的“愁”,但是又赋予“愁”全新内容,更博大、深沉。

二、梳理意脉,把握诗词内容节奏。

意脉是古典诗词的一个既有概念,是贯穿于古典诗词的情感结构。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通过梳理诗词意脉还原诗词中的诗意,透过诗词表层文字,体悟作者的真实情感,顺着作者情感激流方向,才能真正实现古典诗词教学审美价值。

如,《劝学》是一篇激励青年努力学习进步的历史名篇,通过学习《劝学》帮助我们找到学习办法,走出困惑,指明前行道路。围绕“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沿着“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态度”,在学习的意义中通过“青,青于蓝”、“冰,寒于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直”、“金就砺利”,让我们“博学、参省、知明、无过”;在学习的作用中通过“登高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 致千里”、“假舟辑绝江河”,让我们“善假于物”;在学习的方法态度中通过“积累”、“坚持”和“专一”,真正接受文本中抽象的道理,经过对文本意脉的梳理,最终还是回归至学习原点,让学生掌握诗词中清晰的内容节奏,感受文本内涵,在梳理文本意脉中还原诗意。

三、分析矛盾,探讨文本内部涵义。

诗词中有不少矛盾,在文本细读中抓住矛盾作为突破口,探讨其中情感逻辑,分析诗词矛盾表现形式,细读诗词中的“缝隙”。诗词本身就是一种召唤性结构,让学生在细读中参与进行再创造,诗词的“否定性”同时召唤学生阅读结构性机制,对诗词加以否定,抓住诗词中的矛盾,让学生在细读中发现,分析矛盾,打开学生阅读视野。

如,《沁园春》开篇第一句“独立寒秋”引领全文,其中“寒”又写出了气候寒冷以及秋风带来的凄凉感。因此,开头就奠定了[本文来自于WWw.EKXx.Com]整篇诗词“悲戚”情感基调,可是在诗词中笔锋也发生很快变化,描写了一幅充满希望活力画面,和开篇有着明显矛盾。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矛盾点,打开细读突破口,引入创作背景,可以看出毛泽东写“寒”是内心的失落写照,内心却又充满激情,在矛盾中还原诗词内涵和作者情感,才能真正对话诗词和作者,体会毛泽东失意却不失志,感悟毛泽东的不平凡。

 四、体悟情感,达成心理深处共鸣。

“诗言志,歌咏言”,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情是最感人最核心的,换他心为我心,只有感受情,才能实现诗意价值。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文本情,和作者产生心理共鸣,感受诗意,才能真正体悟情感,达成心理深处共鸣。

如,在《书愤》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小段导入——《射雕英雄传》,从发生在靖康之耻引出主人公,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南宋皇帝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主人公满腔报国志气,但是生不逢时,虽然他不断献策,但是却遭受贬谪。《书愤》就是陆游主人公的写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写出了陆游的“泪”和“愤”。教师引导学生细读中,拉回南宋时代,看一看陆游的沧桑,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真切体验陆游人生,还原创作背景,融入诗词,激发情感。

张海艳,山东日照海曲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