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白桦派及有岛武郎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杂志文章正文
白桦派及有岛武郎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第一章 日本的白桦派与有岛武郎

(一)日本白桦派

文学白桦派由杂志《白桦》创刊而得名, 《白桦》创刊于1910年,正是大正开始的时代,其主要的成员有武者小路实,志贺直哉,有岛五郎,有岛生马等著名作家。在当时,他们都只有二十几岁,都出身在贵族或资本家的家庭,这些年轻而富有朝气的贵族子弟聚集在一起,共同研讨学习文艺美术等,他们不为衣食担忧,也不为自己的前途发愁,是一群典型的公子哥。白桦派主张尊重个体,追求自我,他们无视自然主义的主观能动性,也反对纯客观的消极虚无的人生,对于当时日本社会上流行的唯美派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追求自由的、颓废的享乐主义的观点也持反对态度。他们主张尽情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天分,提倡过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生活,主张善比单纯的美更美,他们举起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旗帜,要求充分地发展个性和自由地表现自我。

白桦派的作家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明朗而又天真的,他们呼唤着光明和希望,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之情。白桦派无疑受到了当时流行的西方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对柏格森、尼采等人的思想感兴趣,也推崇托尔斯泰、歌德、惠特曼的作品,还极力介绍贝多芬、塞尚和罗丹。但白桦派的作家作品中无一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韵致。

(二)有岛武郎及其作品

有岛武郎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白桦派文学兴盛期的重要人物之一,生于东京都小石川(即现今文京区),是大藏省官僚的长男,画家有岛生马、小说家里见淳的亲哥哥。有岛武郎自学习院高等科辍学后,进入札幌农校就学。1903年到美国留学,归国后任教札幌农业大学。1916年因生父及妻子之死的震撼,正式加入笔耕行列,陆续发表了《一个女人》、 《卡因的后裔》等不朽杰作。1923年和女记者波多野秋子一起在轻井泽的别墅上吊自杀

有岛武郎于1911年开始在《白桦》上连载的长篇小说《一个女人》,写明治时代一个叛逆的女子反抗封建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经历种种苦难,结果遭到毁灭。这是他到晚年才最后完成的毕生大作。他所有的作品,都贯穿着对人类的爱;他写人生中美好明朗的一面和丑恶阴暗的一面,鼓舞为爱与理想而生存,而又不能不深感人生的虚无。与此同时,他早年受到的儒家思想教育,又规范着他的思想倾向,以至于他直到最后也没有迈进社会主义者的行列,在矛盾痛苦中自杀。

第二章 有岛武郎创作思想与鲁迅作品

鲁迅的创作深受日本同时期文艺思想的影响,其中有两位作家对他的文学创作带来深刻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刚踏上文坛的时候,有岛武郎和鲁迅都是非常诚实的理想主义者。在创作态度和要求上面,两人大致相同。然而,在社会形势的陡变过程中,两人迈上了不同的艺术道路;有岛在苦闷、彷徨之后,无力自拔,艺术生命力枯竭,最后与情人双双自杀;鲁迅跨越了有岛,与普罗文学运动结合,艺术生命力旺盛,给人类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岛在其《四件事》中已有说明,这四点既是有岛的创作态度和要求,也表现了转述者鲁迅早期创作的态度和要求。鲁迅翻译有岛武郎的小说及其文论时,极力推崇作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俩的创作态度和要求基本相同。

(一)因为寂寞,所以才创作。在我们周围,习惯与传说,时间与空间,筑了十重二十重的墙,人在其中,有时候觉得几乎要气闭了。但是从那威严而且高大的墙的隙间,时时望见惊心动魄般的生活或自然,忽隐忽现。得见这个的时候的惊喜,与见不到时候的寂寞;人也分明地感到这无形的东西不会再出现了的时候又是何等的寂寞!在这时候,能够将这无形的东西真实地还原于自身,确实地纯粹地还我者,除艺术之外再无其他。人从幼小的时候,毫无知觉地住在这境地里,那便是得到了所谓文学的形式。

这种寂寞观体现在他创作的小说散文中,他的作品中不乏体会着寂寞的一面:散文《希望》的开头很直白,就是蕴含着浓浓孤独的一句“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祥林嫂》中那个寒冷的大年夜里,在鲁镇的祝福声中逝去的祥林嫂已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化为一个小黑点,随时光的流逝,被记忆封存。鲁迅笔下的女性绝大多数都是寂寞,空虚,悲痛,绝望的。

(二)人因为爱着,所以创作。这或者听去似乎是高尚的话。但是没有人会拒绝爱。没有人因为爱而甘于过无收入的生活,反而想将这种有爱的生活,从一个人的思想中,尽量地扩充到多人的思想中去。就像爱者不得不怀孕,怀孕者不得不生产。有时生产的是活的小儿,有时是死的小儿,有时是双胞胎,有时是月分不足的儿,而且有时是以母体的死作为代价。因为爱,要传递爱。在这一点上,他与有岛的创作思想一致。

《孔乙己》、 《祝福》、 《故乡》等都出现得很早,鲁迅与农民存在着深刻的血缘联系,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经历使得他了解农村更了解农民。这种了解进而转化成的无意识的创作倾向,也深深地渗透于他的小说之中,把他最真挚、最深厚、最热烈的情感倾注到农民身上。他饱蘸同情的笔墨,写出了农民在重重压迫下喘息的苦难,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重要原因是作者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以及对乡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感情。鲁迅对故乡的爱、对农民的爱全都倾吐在字里行间,饱含在对浙东故乡的风土、人情、农民生活的描绘和刻画上,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直接的展现。 《孔乙己》中曲尺形柜台的不同格局和长衣衫、短衣帮不同的喝酒方式,不仅反映了浙东小镇酒店的乡土风韵,而且充分地显示了农村穷、富两个阶级的对立;《社戏》里描绘了飞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胧下起伏的连山,两岸碧绿的豆麦夹杂着河底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刻”在鲁迅的记忆中。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第三,因为欲爱,所以创作。“我的爱被那想要如实的攫住在墙的那边隐现著的生活或自然的冲动所驱使。因此我尽量的高举我的旗帜,尽量的力挥我的手巾。这个信号被人家接应的机会,自然是不多,在我这样孤独的性格更自然不多了。但是两回也罢,一回也罢,我如能够发现我的信号被人家的没有错误的信号所接应,我的生活便达于幸福的绝顶了。为想要遇著这喜悦的缘故,所以创作的。”

这里的欲爱,可以理解成他对爱情的阐释,由于包办婚姻给鲁迅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压抑,他想追求理想的对象。爱情是浪漫的,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不涉及生活中的任何实际问题。无论是生活中的男女爱情,还是文艺作品里的浪漫的爱情,都可以超越生活而存在。鲁迅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是颇为缠绵悱恻、娓娓动听。散文诗《影的告别》是《野草》中最早出现的解剖自己内心的一篇作品。有人说《野草》其实是鲁迅的爱情史,这并不为过。通观《野草》23篇作品,能深深感受到鲁迅心中那份复杂、微妙、矛盾而又强烈的感情体验和生命体验。作品中涌动着一股巨大而激越的感情激流。在鲁迅看来,那些带有个人隐私性质的东西,难以直说,也不想直说,然而,又必须把它表现出来,因为那是鲁迅生命执着的过程,也是鲁迅对自我灵魂的拷问。自然地,从探寻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足迹人手,我们对《影的告别》将有更新的理解。详细分析鲁迅的《娜拉走后怎么办》和鲁迅与许广平最初的信件我们对《影的告别》会有更深的体会。

第四,因为欲鞭策自己的生活,所以创作。“如何蠢笨而且缺向上性的我的生活呵!我厌了这个了。应该蜕弃的壳,在我已有几个了。我的作品做了鞭策,严重的给我抽打那顽同的壳。我愿我的生活因了作品而得改造!”我不是创作家,没有创作出作品,平时的日子,只是弄弄文字博客。我弄弄文字博客,并非无聊,其因与有岛武郎创作十分相类,特别是最后一点——“欲鞭策自己的生活”,深中了我的心,我不敢比照大家,这确实是我心底的想法!

小说《藤野先生》中,他认识到,中国民族在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故乡》中老实忠厚的闰土,年复一年地在土地的死亡战线上挣扎着,被压榨得说不出话来,变成了木然毫无表情的“石像”; 《祝福》里的祥林嫂重复地向鲁镇的人们诉说她儿子被狼叨走的悲惨故事,最后怀着恐惧和希望走向地狱,去寻找她可爱的阿毛,等等。鲁迅把中国农村的农民与妇女的悲苦生活描写出来,正因为鲁迅“爱之深,责之切”,深爱着故土,也深爱着农民,所以他狠狠地鞭挞农民的弱点,唤醒他们起来斗争。鲁迅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第三章结论

在整个日本文学中,白桦派开始主张积极地敞开自我、接受世界、充满豪情,但最后常常又陷入自叹自怜自艾中,缺乏深刻的历史眼光。他们认为善比单纯的美更美,欲举起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旗帜,充分地发展个性和自由地表现自我。白桦派的作家们对人生的态度是乐观、明朗而又天真的,他们呼唤着光明和希望,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之情。白桦派的作家作品中无一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韵致,作品中深厚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伦理自觉,尤其那深沉典雅的心境和清淡含蓄的深蕴,都具有东方色彩,把西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与东方的禅学等调和得恰倒好处,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百姓生活的不幸给予了无限同情。

鲁迅在某种程度上认同白桦派思想,吸收日本文学对东西方文学融会贯通后所产生的魅力,但是又不会同流于白桦派的自哀自怜的境况中。他奋力地在苦闷、彷徨的困境中呐喊,在唤醒民众的思想方面大大地将白桦派停滞不前的苦吟摔在身后,设定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但是总的说来,日本近代白桦派文学在既坚持民族传统又追赶世界潮流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也给中国文学尤其是鲁迅文学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