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课堂空白激扬学生的思维火花
杂志文章正文
让课堂空白激扬学生的思维火花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编者推荐辞:“空白”艺术是艺术作品审美欣赏中一种重要的概念,将这种审美思维方式有效地引入课堂教学,可恰到好处地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宽其思维视角,发散其思维空间,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当我们试图改变传统课堂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现象时, “空白”艺术的引入无疑是一种新颖的尝试。基于此,我们推荐了这篇论文。

一次教研活动,在最后评课环节,特级教师周学东点评道: “我教书从来不让学生完全都懂……”初听似乎不以为然,可事后想想,能够将学生教得“不完全懂”的老师,也许更令人钦佩,这种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恰恰指出了当下教育的弊端和不完善性,值得我们深思。

老子讲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核心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果将此理付之于教学,教师深入理解后付诸实践,处理好了,教师的无为便是巧为,教师因“无为”而创没空白,学生因“空白”而促进思维,这就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不但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提升其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立体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相得益彰而又富有张力。课堂教学因而富有节奏感,具有启发性,有着更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

一.“空白”艺术的理论基础以及它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空白”艺术是关于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概念,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埃伦菲尔斯在1890年首次提出。“空白”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完形心理学美学。完形心理学认为:真正富于感染力的格式塔( Crstalt)是不完全的,正是这种不完全的格式塔才特别激起了知觉主体将它恢复到应有的完整、对称、和谐状态的冲动,从而大大增强了审美感受的兴奋度。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展开思维羽翼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平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语言变得苍白无力,读者早已从作者描绘的场景,人物的心理活动、行为举止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有无相生”的哲学概念,王国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都印证了这一观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梯度,充分考虑学生的好奇心、求全心理和释疑欲望,给学生创设几处空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对课堂知识更深层面的关注、理解、创造和吸收。学生在取得这些成效之后,提升了对学习的信心,产生了学习的愉悦感,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励学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序列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空白,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动因,成为促进学生深层思考,创建学生思维空间的源动力。

另外,从教学论的角度来思考“空白”也是大有裨益的。美国文艺理论家乔纳森·雷班曾说: “全知的叙述者是位令人生厌的向导。”新课程理论也说教师定位应是“课堂中的首席”而非全能者,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空白,形成教学中的障碍,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让空白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钥匙,引领学生进入崭新的、更深层面的思索和探究,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我县某中学所倡导的“30+10”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空白”在课程设置上具体的操作形式,可见,课堂空白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中要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就应该留给他们许多能够发挥的空间,教师负责引导学生进入空间,而学生自己去负责探究空间,把发现的任务、思考的过程彻底交给学生。

1、巧设导语,点燃思维引擎

导语的好坏,有时候往往决定着这堂课的成败。我们的课堂最初本是空白的,等待着学生去装点,可是有的老师却喧宾夺主、鹊巢鸠占地将自己放到课堂上大肆作为,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了一种逼仄压迫的感觉。而良好导语的设计,会使学生从最初就体昧到一种极具激情、愉悦的学习体验,指引着学生们在学习中“乐知”。

例如在教学《芦花荡》前,让学生对战争的场面用四字短语描绘一下,他们往往会说出如硝烟四起、杀声震天、血肉横飞、血流成河等这样一些令人胆寒的词,而当告诉学生课文中也写到了战斗场面,可绝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些形容词所能描述的内容。这样,一条学生们没有走过的路便呈现出来,康庄大路任意驰骋,一大片空白需要他去书写,吸引着学生自觉地进入到文本分析中。

2、巧埋伏笔,搭建思维视角

在一堂流畅的课中,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相辅相成。在“空白”的运用上,就是要让学生由此环节的内容推知彼环节的内容,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做到彼此相证。教师在设计“空白”时应作精深的思考,难易适中,内容方式亦要常变常新。切不可让学生因烂熟而厌倦、排斥,否则其效果自不必说。

舞台有道具,小说在情节发展中亦有道具,在教学《变色龙》中,笔者在导入课文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从分析“狗咬人”事件人手,而是先留下对事件分析的空白,埋下伏笔,让学生猜想警官奥楚蔑洛夫的的道具(军大衣),然后透过军大衣来反照其超乎寻常的行为,进而分析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从而深入地剖析了其奴颜媚骨、见风使舵的奴性和走狗丑态。

3、设置障碍,提振思维品质

障碍即问题,好的问题设计留下空白,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提振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精细化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深入到文本之中,解读文本,体会文本内涵。

教学《我爱这土地》之前,笔者并不急于展示课题,对诗歌的内容也留下几处空白让学生猜想,其中之一即:我也应该用__________的喉咙__________。教师请学生思考:结合全诗,如果你是诗人,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完成诗歌。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的,通过对比原文和深入反思后,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作者那份拳拳的爱国之心,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痴爱,而这都是学生自我思考发现的。

4、创设情境,发散思维空间

学生以个人生活体验参与阅读,给文本解读呈现了全新的视角,赋予了文本解读时代意义,是对过去的权威解读的有效补白。

在学校听一位老师上《台阶》这课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我”?下面是相关的教学片段:

师:粗暴说明父亲内心是怎样的?

生:说明当时父亲很烦躁。生活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生:一方面是父亲对儿子这样的行为很生气,认为是对自己瞧不起,连扁担都挑不动了,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生气,自己挑个扁担都会闪腰。

师:……

师:如果你是儿子,你会坚持帮助吗?

生1:不会,因为当一个曾经强健的生命走向衰弱甚至是倒下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生命是让我们敬仰的,而不是让我们同情,更不是可怜。

生2:我也不会去帮忙,因为这是对父亲的理解,给父亲一个尊严,就是对父亲的最大尊重。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刨设思维的情境,留下思维的空白,引导着学生融入作品中换位思考。所有品析均是让学生在不断的互动中通过碰撞完成的,是源于学生的生命体验,学生读懂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凝练,更多的是大爱无言,大音希声。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学生也在这生命精髓的磨合中,丰富了精神世界,塑造了健全的人格,涵养了的优秀的情操。

5、合理收束,深化思维海洋

一堂课短短40分钟,是让学生在心满意足中结束,进而愉悦;还是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产生释疑的不安和亢奋呢?是言尽于此,还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都需要教师课前好好地谋划、思量。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笔者讲道: “一家人就这样换乘另一条船躲开了于勒,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么?让我们课下思索故事可能有的结局……”这实际上就是在结束全文的过程中,巧妙地留下了空白,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海洋。

综上所述,课堂空白的创设对教学及激扬学生的思维还是颇有价值的。但创设“空白”只是手段,不能过于夸大其作用而滥用,更不能流于形式,一味放手,而必须建立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和达到所需效果的前提下。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融会贯通显出个人特色,体现课堂底蕴,毕竟适合自己、适合学生,能够切实促进学生思维的才是有用之法。

邵敏,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