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论诗歌的创作及其教学
杂志文章正文
论诗歌的创作及其教学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0        返回列表

提及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人们往往会顺口说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错。一首小诗歌足以让人产生一次感动,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培养一下个人审美能力。这种“元素”可以修正人们的行为,纯洁人们的心灵,锤炼人的品质,足以使读者内心发生情绪、情感、思想、态度的变化,借以使“道德环境”得以保护,进而使之自觉抵制污染危害。这是文学在用自身之美传递文明。

诗歌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道德的影响是多元化、多方面的、多维的,它可以让你在愉悦中自觉地与道德规范相亲和,而且是诚实的、无说教昧儿的,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和演绎性,且富于启迪性和感染性,具有强烈的亲和性。就是这种亲和性,让人懂得了人性、人情、爱憎、关怀、感恩……体现出了文学艺术的力量,让读者也变得通情达理,以至对人世间的善恶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大干世界有了自己哲理性的判断。这是文学的责任!这也是现在诗歌创作的社会责任。

从文学的社会责任范围分,诗歌可分为颂歌类、讽喻类、科幻类等等,无论哪一类都非常注意形实俱美。

诗人,如果你是诗人,就要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用美丽滋润每一天,用信念幸福每一天,让阳光温暖每一天,让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诗歌,呵护时代的诗歌,改良社会的诗歌,揭示人生真谛的诗歌,标榜人性尊严的诗歌……去感天动地。用诗歌释放自己的情感,用诗歌将自己的光彩绽放,用诗歌光彩我们的时代。用诗歌将时代的脉动衡量,用诗歌展现时代的辉煌。诗人,写就要写读者喜爱的诗歌,写学者耐读的诗歌,写自己幸福的诗歌,写传承文明科学文化的诗歌,写颂扬真善美的诗歌,写启迪智慧的诗歌,写社会发展进步的诗歌,写浣洗真理和灵魂的歌……读了可以让人享受韵律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气势之美、气质之美、气息之美,以至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精神追求、理想目标,有了自己效仿的依据。有了这样的借鉴,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才能乐观面对,不至于出现太多的茫然、木然。这充分体现出诗歌对人们心灵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功能。

从教学方面讲,诗歌教学可以让你在享受构建快乐课堂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知识的快乐武装和能力的快乐成长。

可以从欣赏写景的名句开始,比如:“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都是情景交融的好句子。

在文学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太注意诗歌的主题升华意义挖掘,而淡漠了其本身的真实的积极而健康的塑造价值。

目前,诗歌的形式也真的是“百花齐放”了。但是,创新不是放羊。读者是在用他的眼睛把你的心灵世界衡量。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因而,文学所承担的责任,诗歌也应承担。创作者持谨慎的态度去创作,是对文学、大众、社会、民族的一种负责,不能为追求作品的卓而不群而丢弃创作原则。

“文学是人学”, “文学的责任是反映社会生活、描绘时代巨变”,是审美, “是用对美的张扬来感染人”。“美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力量所在”, “文学的责任是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引领人生”。因此,诗歌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严格的要求。对诗歌创作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要敢于批评。要关心祖国命运,要关心诗歌发展前景。在这方面,前辈文学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上世纪70年代,诗界出现了所谓的“解放体”,就是除字数与旧体诗词保持一致外,不受格律约束的诗。著名文学家冰心就此发表感慨: “因青年不懂平仄,不押韵,即使他们写了一些‘蝶恋花’、 ‘清平乐’、 ‘浪淘沙’一类的‘词’,但只除了每句字数相同之外,与词毫无‘特色’上的相同。”

诗歌属于文学艺术,其创作也需要推陈出新,所以对于创新精神应予鼓励。但是,诗歌应该讲究建筑美、图画美,可以有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更应该是有音律的。诗歌要有声韵之美,才会诗韵盎然。我们不能只是把话分行排列就叫做诗歌。当然,什么叫诗歌要得到创作实践的有力支持,更需要有必要的批评。你不用比兴赋也不是不可以,但总得有个形式,你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我们反对各种形式的思维僵化。

对诗歌的评说与欣赏,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像听音乐一样,有人爱听清唱.有人愿听独奏;有愿听合唱的,也有愿听交响乐的;有愿听打击乐的,也有的爱昕弹奏曲……而对诗歌的赏识,有的爱清淡,有的爱浓烈;有的爱高雅(如古格律诗、词),有的爱通俗(民歌、打油诗、新体小诗);有的欣赏清新,有的偏爱浑厚;有喜欢俊逸的,就有喜欢刚健的。或出水芙蓉,或银河流星,近切的,深远的,单薄的,厚重的,柔弱的,强悍的……都是一种意境,都是一分情义,都是一个志向。无论是杯中流光,还是风雨山河;无论是旭日阳光,还是雾露月光、惊涛骇浪;或晶莹的、剔透的,或浪漫,或现实,都是意识的升华。意识的升华,除需要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外,还需要敏锐的神经触觉,和执著的理想追求,要有点精神,凭着那份精神的热情(膨胀),去升华激情和理想,阅读时代和潮流,感动生活和灵魂,敬畏生命和自然。凭着敏锐和执著合拍生成的灵感,去寻找和创作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真实的美,借以呈现生活的惹人喜爱和理想的高雅境界,进而感动人感染人,让人感悟美丽、力量,理解,认同,支持拥护作品折射出的哲理理念。

以上是从形式说到内涵,比较侧重说内容重要。其实,诗歌是非常讲究形式美的。建筑美是它的一大标志。新世纪的诗歌创作好像还没有太多的经典可言。现在,从人民日报到乡村板报,都在流行着分行俳句的作品,甚至连著名诗人雷抒雁也加人了这样的创作行列。这是不是经典呢?笔者认为:现在流行的诗,不是意识流,也不是通俗。把一些词句错开,单行排列,那就成诗了?给他起个名字,那叫“诗散”还可以。为什么要这么说?打个比方吧,再怎么发展,它桌子有桌子的用处,凳子有凳子的作用;阳光有阳光的亮丽,雨露有雨露的风采。无论怎样变化,桌面得有桌面的高度和宽度,凳子要有凳子的架势。如有合二为一者,那该叫它联体桌凳。如果用在诗歌创作上,姑且就叫它“诗散”吧。也许将来它会有自己的经典,但现在着实不敢恭维。关于新诗诗歌体形的建立,愿和大家商榷。

至于诗的内涵,与作者的心境有关,与语言的使用有关,与联想力和想象力有关。能否情景交融、情事合一、情理互现而熔思想与艺术于一炉,那要看作者的艺术水平。作品所反映的哲理有没有穿透力和感染力,要看你的选材和语言运用有没有较强的独创性和鲜明个性。内容上的大气或达观、悲壮或凄婉……要靠语言上的优势显现。是直白还是含蓄,是形象还是深沉,要根据内容的实质和作者的志向而定。歌颂真善美、歌颂时代,歌颂大写人生,敬畏自然、感恩世界,永远是无限生动的题材。能把诗的意境美写进读者的眼里,心坎里,就不难产生新的经典。当然,经典就是歌诀,应该有它自己的形式。优秀作品是可以自成经典的。

欣赏诗歌,就像吃菜一样,从口味上讲,有喜欢吃荤的,就有愿意吃素的。从口感上说,有乐于吃咸津津的,有偏爱甜忽忽的,有爱吃辣火火霍霍的,就有好吃酸溜溜的,有爱咬脆铮铮的,有愿嚼软绵绵的……诗歌欣赏从品味上说,有的喜欢古朴典雅,有的喜爱清新鲜活,有看中现实意义的,也有琢磨浪漫情思的……从形式上看,有喜欢讲究建筑美的,有偏爱音乐美的,有喜欢图画美的,也有爱好意识流的……从语感上说,有的喜欢铿锵激昂,有的则喜爱娓娓潺潺,有的喜欢抑扬交错……各自喜爱的都是那种劲儿,那股昧儿,这也正说明,文艺需要百花齐放。

但是,诗歌这种体裁,它有自己的特征。它是一种文化品格的坚守。

诗抒情,诗言志,诗是语言的精华,诗是语言的艺术。抒情的诗歌可分为赞美、劝谏、讽喻,还有一类是咏物诗歌。

褒扬赞美事物的,这类诗歌多是情真意切、感情真挚充沛的。

劝喻诗,明辨是非,教人为是。讽喻诗,爱憎分明,至情至理。

咏物诗歌也有自己的讲究。古人云“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写咏物诗要有对事物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独特的体验,语言要新巧。

无论哪种诗歌的创作,都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个人才学、品德修养、生活环境等等有关。都是对其生活底蕴和思想感情体验的深度开掘。

欣赏时,我们既要坚持“纯文学的品格”的审美,又要坚持“文艺服务于社会的”的包容;即要能唤起读者的美感觉醒与享受,又要能引领精神、纯洁心灵,彰显价值,树立信念;即要看其是否为民生、生活呐喊,又要看其是否用美丽唤起读者感动,送给读者享受;用真情唤醒读者情感共鸣;用善良引领读者精神趋向,纯洁心灵;用哲理彰显作品价值;用文学的品格帮助读者树立信念,追求向往。坚持文艺服务于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关心民风倾向,关怀广大民众。为民主、生活、阳光呐喊,为发展、和谐、繁荣喝彩,为维护公平、正义担当。

诗,是心境的表述;诗,是心灵的洗礼;诗,是生活哲理的独白;诗,是自然神灵的造化。诗,是万物玄机的含蓄;诗,是宇宙奥妙的泄露。诗是一种独特的乐观的感悟,是一种善良情感的放飞,是一种高雅乐趣的宣扬,是一种思想的激情豪放(火花迸射),是一种理念的豁达展示。它是一种曾经的纪念,是一种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你要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去评价诗歌的文学担当。

如何光大诗歌创作教学的前景?

诗歌这套大餐的“色、香、味、形、意、养”诸方面都是讲究考究的。只注意了那些意境的挖掘还不够。

一、诗歌的创作应以意象美与意境美同重,以易诵读易记忆易弄懂为原则。不抱残守缺,也不能无规无形。虽然诗歌的创作是个性化的,但你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注意到广大群众的审美胃口。相信,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也是有诗味的诗歌。无论如何,诗歌创作要有诗意、有诗象、有诗情、有诗形,才叫诗歌。写作形式既要注意排除标语口号式的浅薄,又要避免泛泛陈述的冗长庸俗,更要舍弃玄妙的猎奇跳荡。

对诗歌的学习也应该是比较个性化的行为。但我们的文学教育往往更注重主题开掘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图书室(馆)、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解决文学教育教学途径问题。这样也可以解决文学教育中以人为本问题,真正成全“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充分体现人本互动,人机互动。还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如传抄唐宋名句;也可以抄写当代名句,形成诗意教学的大课堂。

二、诗歌创作课堂教学与诗歌自主创作自学相结合。但应该明确要求:1、用心追求美,不一定是完整的。用心,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要你能带着诗人的情怀,去积极参与生活,在参与中感悟、欣赏、创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创作中,自觉发挥聪明才智,你就会为历史、为社会留下艺术的记录。能用“真诚”与“可爱”的艺术去抒写胸怀,塑造灵魂,表达对高尚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就是让自己的作品体现美的品格和力量,就是自觉树立家国情怀,就是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厚爱。2、诗歌教材是情感、价值、审美态度的载体,是教学的工具和样板。因此,应当重视、尊重教材本身而不拘泥于样板。3、充分认识现代经典:胡适的《鸽子》;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臧克家的《老马》;贺敬之的《回延安》;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柯岩的倜总理,你在哪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浪漫的,现实的……与唐宋元明清的诗词经典多做比较,有借鉴,创新会容易一点。

三、创作时代经典,丰富文学教育文库。挖掘创造力、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作品,注意形实俱美与经典借鉴。比如言志经典诗句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陆游的“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辛弃疾的“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诗,一股浩然正气,托着家国情怀,会传诵千古,经久不衰。

如果你能用心聆听生活中的声音;用心阅读社会上的财富;用心感悟和享受学习、创作的快乐。眼中有色彩,心中有世界,加上自己独特的悟性、灵感参与,你才有可能纵情抒写自己的家国情怀,你也有可能创出新的时代经典。

总之,无论是诗歌的课堂教学,还是诗歌的自主阅读、欣赏,自主创作,都应注意审美体验与兴趣爱好培养,注重诗歌的文学担当。责任不能忘。时代需要我们用自己穿越历史、穿越时空、穿越人的灵魂的勇气和眼力,去看诗歌创作。我们应该汲取前人的经验,生成自己的灵气,用自己的耐心、毅力、体验、激情、气魄,呼唤真情、和平、爱和发展、繁荣,开创时代经典。诗歌创作是一种反省,一种磨练,一种超越,而经典则是超越中生成的灵感的精品,是从心灵流出的真情思考和责任、使命价值,是穿越痛苦、迷茫、欣喜、欢乐的一种成熟。它熠熠有光,娓娓成韵,还有一种温润而坚强坚韧的继承和发扬。当然,它也是一种偏爱和鼓舞,那创作的责任需要自觉培养。

张国勋,教师,现居河北隆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