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尊重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
杂志文章正文
尊重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罗平安

罗平安,湖北省武穴市育才高中校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高级教师,长期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和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承担主持了省级德育课题《走多样化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多篇。个人办学理念: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完成教育发展人的社会性与个性的双重任务。

当应试教育走到了人人喊打的时候,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我们迎来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提出要重视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其实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这个任务英美法早在18世纪就已经完成了。直到今天,我们还在通过国家课程改革来向前推进。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就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提出“以人为本”思想,西方的建构主义思想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教育本质上就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两者角度虽不同,但思想本质是一致的: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个体特征,让每一个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回到了这一点上,我们就真正的回归了教育的本源。

因此,作为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者的教师,就应该走下歆享了几千年师道尊严烟火的神坛,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摈弃高唱素质教育而暗行应试教育之实的恶劣行径,真正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我们的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正因为如此,尊重,应该成为现代教育者的必备素质。

一.尊重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教育的高度来自于思想的高度。思想决定行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改革就是解放思想。正确的教育思想,正确的育人观,决定了我们教育的方向和一切教育行为。

有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现象。近年来,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民国时期的《开明国语课本》。对《开明国语课本》的研究价值我们不敢过多妄加评论,但有几点是显而易见的:它选材简明,有些甚至一句一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它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它贴近生活,传扬真善美,摈除假大空,体现了教育本色。可以这样说,《开明国语课本》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给了我们很多尊重教育规律的启迪。

西南联大校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进行了一场名为《物理学的诱惑》的演讲。当一名中学物理老师提问“学生对物理兴趣不浓应该怎么办”时,杨振宁笑答,“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念很多的物理,真正研究物理学是少数人做的事情。” 这个回答令提问者出乎意料。我想这个回答肯定会让我们无数的教师大跌眼镜。但它却道出了什么是教育规律的本质之一:尊重教育规律,就是尊重人的发展的客观性。人的禀赋是不同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在最大程度的掌握学科知识的前提下,适合在智力上发展的,可以选择进一步深入发展;在艺术上有天赋的,可以选择发展艺术特长;在动手能力上有优势的,可以选择技工类发展方向等。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过去的应试教育把升学率当做教育的目标,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因为这种做法只照顾到少数学生的智力发展(方法也常常是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而漠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正常发展,更谈不上考虑学生的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所以,其代价是少数学生升上了大学,而更多的学生被抛弃。升上了大学而出现生活、心理等方面问题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它必然遭到人们的鄙弃。

尊重教育规律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我们的教育观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即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获得一生的影响:完成知识的最大化储备,形成终身发展所需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得到一定的形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会一生做人做事的基本功。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走多样性发展之路

学生的差异性包括学生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的接纳智力的不同、个性心理品质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后天所受的教育发展程度不同等。单从智力差异上来说,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就指出:人的智力表现为七种或更多种智力的多种组合,这就造成丰富多彩的智力结构,形成数不胜数的智力特色。因此,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必须建设多样性的教育。

学校多样性教育主要从教育活动对象的多样性、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教育活动环境的多样性三个层次来建构。只有教育的样式多了,品种多了,类型多了,特色多了,学生的多样性个性才能获得恰如其分的教育和发展,教育才能完成培养人的使命。我们之前的应试教育,就是一种忽视了教育的多样性只重视智力教育的单调教育活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多样性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客观前提,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走多样性发展之路,我们就要改变过去“全面发展+全面优秀=优秀生”的固有僵化观念,确立“合格+特长=优秀生”的观念,丰富学生的出口模式,为学生的前途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在人才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大学已不是学生获得工作的敲门砖,而应该是他走向更广阔空间的平台。正因为如此,我们谁也不敢妄下重点大学毕业生比高职高专或特长生更有发展前景的断言。因此,拓展学生的“出口模式”,是我们对教育多样性的理性选择和最大尊重。

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方向:大文大理、音乐美术、体育、播音主持、空飞海飞,空乘地勤等。不尊重多样性的特点,不采取多样性的形式,赶鸭子上轿,万人争过独木桥,只能是一种懒惰教育和不负责任的教育。其所谓的升学率只能是导致很多学生不专不能,甚至厌弃学习,对学生的贻害是无穷的。我们如果今天还为这种脸上贴金沾沾自喜,我们明天就会遭到无数学生的唾弃。

三.尊重人的生命诉求,构建良好的精神生态环境

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是最基础的人道主义精神。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如果能生存、有安全感、有归宿感、受到尊重、自我价值可以实现,就可以获得快乐。现代社会中,生存需求每个人都已经获得了满足,那么其他的四种需求就落在了人的精神诉求上了。而民主、平等、公正、自由是人们最迫切也是最基本的精神诉求。

只有尊重每个个体生命,尤其是尊重人的精神诉求,我们才能发自内心的去关爱我们的学生。对于学校而言,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欲望,能给学生提供寻求帮助、合作探究的可能。生活上的民主平等关系,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师生真正成为知心朋友,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极大的促进,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很注重师生关系融洽的艺术,所以,他的教育取得了成功。

同时,民主、平等、公正、自由的精神生态环境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西南联大的“尊重个性、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让它在短短的八年走出了无数的伟大人物。曾经的清华、北大在自由、民主的旗帜下,让世界瞩目。这些无不向我们昭示精神生态环境是教育的核心。

时代在呼唤教育的改革,教育的革新首先要求思想的解放,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和义务投身到这一场伟大的教育革命中。我们要高举“尊重”的旗帜,让教育真正回到以人为本的本源上来,那么,素质教育的春天就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