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画里阴晴)教学反思
杂志文章正文
《画里阴晴)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孔令玲

对课堂的有效把控也是一名教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负责的一个表现。面对多变的课堂,我们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一.反思笔记记成功之举与失败之处

教学过程中那些达到预先设计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可供以后教学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而记录下课堂教学中那些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探究和剖析,可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在《画里阴晴》整体课堂设计上,把抽象的观点用吴冠中老先生自己的画作进行匹配,比较容易理解,这算是一个比较亮的地方,但同时,对第一段的解读上,对“湿”字的重点抽读上,仅仅停留在对写法的分析,没有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湿”的意境美,从而造成与下一自然段的过渡不够自然和谐。

二.反思笔记记下学生的真知灼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比如在比较东西方画作的区别时,有学生从气势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教师预设的笔调和色调不相调和的时候,一味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预设轨道上行进,而没有及时的鼓励和加以赏识学生的观点,会导致学生思维的中断,从而产生思维被排斥感。

三.反思笔记记下了学生的“二度创作”

阅读教学要求师生对教学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只有完成了对文本的二度创作,教师和学生才能由一个文本的阅读者转变为文本的对话者。“二度创作”的形式有转换文体的“二度创作”、转换内容的“二度创作”、模仿句式的“二度创作”。在课后反思中,记录下学生的这些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鉴赏品评,既增强了创作者的信心,也加深了其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这些作品也可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照。

四.反思笔记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静心沉思,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合理;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如:学习《合欢树》时,两个班的教学采用了不同方式。

  一个班级(外贸重点班)的导入是关于根据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对作者的了解,看看怎么样的一个人,才能有对生命和亲情的如此透彻的感悟,直接把作者的文本和作者的经历连接起来,让学生通过文本直接与作者对话,与作品的思想对话。而另一个班级(计算机普通班)则是通过让学生直接回忆与母亲之间一些难忘的往事,通过回忆与分享,体味母亲的伟大和艰辛,进而体会作者与母亲的情感。

在教学设计上,还应大力借鉴王荣生教授的一个提议,那就是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一堂课,首先要明确,教什么,整个《画里阴晴》课下来,学生会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为此,应尽量做到:1、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上,应从一而终的围绕一个教学主题,逐步拓展,自然提升,让整节课有语文的整体感。2、教学环节的紧凑性上,应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不至于中断学生思维的进展和模式,特别是在段落的过渡上,要“顺势而下”,避免生硬的拉扯,在问题的设置上,更应逐层递进,循序渐进,从而使课堂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3、在课堂设计上,加大有效教学的力度,力争让每一堂课,都能与学生分享一个有意义的主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让教师的理论高度与学生的理解高度保持一致,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4、在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匹配度上,要首尾衔接,做到每一个作业都是课堂教学的巩固或延伸,而不是人为的拔高和脱节的提升,这一点,我的这节课,做的就比较失败,课后作业从诗画同源的角度提升,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个比较大的国学命题,从而失去了作业与课堂的匹配度。

孔令玲,教师,现居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