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陆游《游山西村》导学
杂志文章正文
陆游《游山西村》导学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3        返回列表

赵风杰 王凤霞

一.写作背景

这首记游抒情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即陆游再次被免官后的第二年。在此之前,陆游曾任兴隆府通判。后因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以“结交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对家乡淳朴的自然生活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游山西村》。

二.陆游其人

陆游的内心深处有两大痛处,一是“恨不见中原”。他一生力主抗金,收复中原。可惜生逢乱世, 怀才不遇而壮志难酬,但他还位卑不敢忘忧国,没齿不忘朝廷,最后带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与世长辞。报国无门、中原未收是这个亘古男儿一生的隐痛。另一个则是唐琬。因此,诗词、长剑与唐琬构成了陆游的整个一生,当他的铁血丹心无法用长剑在战场上挥舞的时候,当他为尽孝而忍痛斩断爱情后,诗歌便融入了他的血液,将他的侠骨柔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1.诗词

国家不幸诗家幸。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基本特征是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南宋前期的社会现实。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其创作的写实精神很接近杜甫,他的诗风也深受杜甫影响,所谓“放翁前身杜陵老”,故而获得一代“诗史”。前期多为抒写报国、壮志未酬之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书愤》等。后期多为田园诗(或说记游诗)。在长达26年的宦游生涯中他辗转大半个中国,写下过很多记游诗,这类作品大多寓情于景,风格清丽、平淡自然,本课要学习的《游山西村》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另外他一生陆陆续续也为唐琬写过许多眷恋诗(词),尤其是在他的妻子王氏去世以后,写给唐琬的眷恋诗愈多,如:《沈园二首》、《钗头凤》(红酥手)等。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之作,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如:《诉衷情》等。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挥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2.长剑

1125年,陆游出身在一个世代做官和具有文学教养的封建地主家庭里。他出生的第二年,北宋沦亡。1127年,高宗在河南商丘即位在临安建立了偏安政权,史称南宋。政治的动荡不安,使得陆游从三岁起,便随着父亲陆宰开始了逃亡生活,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艰难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培养了他优国忧民的思想,并使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雄心壮志。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他刻苦习研兵书, 同时还学剑。又从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导和影响下,更确定了他的诗歌的爱国主义基调。

陆游34岁步入官场,一生为官浮浮沉沉总计45年,宦游时间就有26年之多。因此他的政治生涯颇为不顺。陆游二十九岁那年,到杭州参加进士考试,恰好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来应试,秦桧悍然命令考官取录他的孙子为第一名,但考官陈之茂为官公正, 把有才华的陆游取为第一名。因此秦桧老羞成怒,又加之陆游主张抗战复国,言语触怒了秦桧,于是,到第二年春天,陆游去参加全国性的礼部考试时, 秦桧就公开把他黝免了。从此诗人避居寺庙渡过了痛苦而又漫长的四年, 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登上了政治舞台, 这是诗人受到卖国政权的第一次打击。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陆游被削职还乡。1163年, 爱国将领张浚开始做北伐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朝廷的腐败, 影响到了军队的士气,再加上妥协投降派的制肘,北伐不幸失败。于是一时抬头的抗战派,又被压了下去。1166年,诗人因力说张浚北伐又一次被免官。不久,诗人怀着报国的一腔热血,在故乡山阴县三山村,又整整地闲居了五年。

3.唐琬

唐琬,这个传奇般的女子是陆游一生都难以释怀的伤痛。尤其他们被封建礼教逼迫离异后的沈园相遇所掀起的感情波澜和唐琬的抑郁而死所带来的沉重打击,让陆游一生都难以释怀并抱恨一辈子。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夫妻。当年的陆游是才华横溢,唐琬也是秀外慧中,两人原本青梅竹马,婚后又伉俪相得,而最终却落得个劳燕分飞、阴阳相隔的惨剧。缘由为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读书人奉为圭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望子成龙的陆母当然也希望儿子学而优则仕,可是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让陆游沉醉在与爱妻的温柔乡里不思学业,这使得陆母日益不满,以致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琬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苦苦哀告,却也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琬忍痛分离。

后来,陆游遵照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他们俩的爱情正如昙花一现,还未盛开就雨送黄昏花凋落了。陆母的这一棒喝,对唐琬与陆游来说,是肉体(唐琬) 与精神(陆游)的双重毁灭。几十年的风雨生涯,几多离索的无尽悲哀,一怀愁绪空有海誓山盟锦书难托,悲不自胜,悔不当初,含泪迸出“错,错,错”,怨恨之极、无奈之余却也只能发出一声声“莫,莫,莫”的叹息。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成了一部无以团圆的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剧之果又是如此的沉痛与悲凉: 一个抱恨终生,一个相思成疾。

三.诗歌大意

诗中极为自然地描写了山西村一带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 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家的真挚感情。

诗歌的前两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腊酒”,头年腊月酿造的米酒。“浑”浑浊粗糙。“豚”小猪,泛指猪肉。“足鸡豚”是菜肴很多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请不要笑话农家自酿腊酒的粗糙吧,在丰收之年,他们留客进餐,饭菜准备的实在丰盛得很!弦外之音就是,这里酒味虽薄,但人情厚道,酒质虽劣,但人品高洁。诗人没写农民的举止笑貌,但用农家款客尽其所有表现其盛情,也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颔联这两句写得集中精炼,倾注了诗人对田园美景真挚饱满的喜爱之情。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碧清的山泉在石缝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丰茂,蜿蜒的山路也更加依稀难辨。正在迷茫之际,突见前方柳暗花明,几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正在“疑无路”时发现如此美丽的村庄,怎不叫人惊喜万分呢?为了描绘这个美丽村庄的独特风光,诗人在描写“柳”和“花”时,不用“绿”和“红”,而用“暗”和“明”,这是非常贴切而传神的。这两句诗表面上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其实质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颈联讲到当地的民俗节日“春社”(春社即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到宋代还很盛行。)将近,农民开始祭社祈年。他们吹箫打鼓,忙着迎神赛会,往来不绝的全是衣冠简朴、古风犹存的村民。“古风存”与当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淳朴民风的赞誉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所以诗人最后不禁发出感慨:“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即随时。诗人真切希望今后能随时有机会拄着杖,趁着皎洁的月色轻叩柴扉,与田间归来的农民亲切絮语。这首诗每两句为一个独立画面,画面清新,洋溢着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因此,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古典诗词并不甚多,因此,每一篇入选的诗词都可谓是一朵奇葩。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来审视语文教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讲授一首古诗,不单单是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寓意,也不单单是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如何丰富,使我们学会了哪些人生哲理,我们还要让我们的学生对这首诗的作者有一个立体的了解,尤其是像陆游这样的爱国诗人,我们更有义务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生平。况且我认为对一篇作品开讲之前先就把作者的生活搬进课堂,远远比直接讲授这首诗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本文系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

赵风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王凤霞,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