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杂志文章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崔恒山

语文,是一门知识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同时,语文课程作为优秀文化的结晶,还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此,语文新课标中,也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而且人文精神的融入,在培养高中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起到了越来越积极地作用。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丰富学生人文主义内涵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那些精彩的篇章除了给我们带来优美的修辞、华丽的句型和丰富的知识之外,载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比比皆是。比如,《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末,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的一首词。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充分彰显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再比如《师说》,其中关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样的名言警句,淋漓尽致的反映出了几千年以来,我国尊师重教的良好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更加深刻的把握文章,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内涵。

2.完善课堂教学体系,构建人文精神培养舞台

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也只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没有或者很少有发言的权利,自己的一些意愿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表达。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学校教育成为了一种只有“才”的培养,而不见“人”的教育。显然,这对于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必然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中更多融入以人为本的要素,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去用绘画的方式把想象到的景色描绘出来。由教师来引导学生体味各组作品中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各抒己见的去对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加以思考、辨析、探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内涵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3.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更多的还是围绕高考开展教学,一切教学必须以提高成绩为最终目的,导致教育过于理论化,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但实际上,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离开了生活的语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不会理解的深刻。因此,在我们学习语文课程的时候,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比如,在学写作文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到生活中去感悟、体会,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灵感,这样的作品才会更加真实;再比如,在学一些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站在生活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比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我们在欣赏作者描绘的风光秀丽的江南的同时,更感受到这里的淳朴的民情,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诚、纯洁的爱,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教材中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多走走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人多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设身处地的去品味一下课文中所描述的那种人文景色。

人文教育的界定,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可以说是每个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催生正常、健康人格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加人文精神的融入,对于丰富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有重要意义。同时,增加人文精神的融入,本身也是对高中语文学科内涵的深入挖掘,这对于为社会输送更多政治立场坚定、情感丰富、价值观端正的合格人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崔恒山,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