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作文教学浅议
杂志文章正文
作文教学浅议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9        返回列表

汪 亮

刚送完了又一届初三毕业班,听着孩子们走出考场时志得意满地议论着中考作文题,回望共同走过的三年时光,突然发现——好作文也可以“教”出来。

一.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提高写作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将这样的理念深植入内心,毫不夸张地说,每篇课文的讲解中都可以渗透作文技巧的教学。记得这届学生上初一时,绝大多数孩子写文章只是平铺直叙,遇到需要写不止一件事时,就完全是事例的堆砌了。所以在教苏教版七上《端午日》一文时,我就重点让孩子们领略场面描写的魅力,让他们明白写多个人或多件事时,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接下来写春游、运动会题材的作文时明确提出要运用这一技巧,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了这种写法,获得了较好的结果。上学期一次考试作文《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有很多同学运用了这种写法,一事详写,其余几件用排比段或其他形式进行点面结合,既很好地诠释了题目又避免了简单地罗列事例。另外,比如《最后一课》中的心理描写,《孔乙己》中的景物描写等等都可以直接与写作技巧的训练挂起钩来。

二.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丰富写作素材

无论哪个时代,各种方式的阅读都被公认为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国学大师张中行也认为,“多读多写”是写好作文的“费力秘诀”。读作品时,既要吸收作品的语言与技巧,又要吸收其思想;既要求“精与博”的结合,又要求“专与杂”的交错。再通过“思”这座桥梁,将“读”成功地转化为“写”。

我在课外阅读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大部头的名著放在假期读,好作文、美文甚至报纸上的“豆腐块”…要广泛涉猎并“为我所用”。所以写半命题作文《 时间永远也冲不淡》时,有学生想到课外读到的冰裂纹瓷器,于是设立了“冰裂纹的美以及它所传承的文化精髓是时间永远也冲不淡的”这样的主题,立意构思可谓精妙。也有学生读了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一书,展开充分的想象,在半命题作文《 使我更加美丽》中将自己拟物成一杯水,表现了“爱使自己更加美丽”的主题。这样将课外阅读与作文联系起来,素材的选择就有了充分的余地。

心理学上“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们总是对那些自己基本懂得但又不完全懂的东西最感兴趣。所以我鼓励学生多读、多思。正如《新课标》所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三.生活细节融入作文,强化情感意识

毋庸讳言,考场作文中最保稳、最吃香的素材还是关于写自己的经历或体验的。其中能表达真情实感而又与众不同的文章最能“夺人眼球”。可孩子们总抱怨平淡的生活中没有值得写的事情。我发现,初中生的心理毕竟还不够细腻,有时需要老师将生活中爱的真谛传达给学生,让他们擦亮双眼,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小幸福,那么作文中就会多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好素材。所以在平时的上课或与孩子们的谈天说地中我总是处处留心,努力使自己成为让孩子们感知爱的“引领者”。记得与一位磕破了脸的学生聊天时他无意说到,家人怕他因为吃了酱油烧的东西而让脸上留疤,于是通过炒糖的方式烧出了有“浓油赤酱”之感的无酱油红烧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特意上网查了具体做法并告诉给孩子们,让他们在繁复的步骤中体会家人的良苦用心。还有一次,一个学生因家中早饭太烫来不及吃而迟到。说到这件事时,其他同学“献计献策”,有的说爸爸端着碗放在油烟机吸风口吸掉热气;有的说妈妈小心翼翼地将每个饺子剪开“散热”……我把这些流露着浓浓亲情的琐事记下来整理成作文素材,引导孩子们举一反三,作文自然也就没有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在这样的点滴积累中,孩子们的感情也渐渐细腻起来,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接受父母亲人给予的爱。记得在写《想起你时就温暖》一文时,有个女孩就把和奶奶一起生活时的一些小事娓娓道来,每每读来都能让我红了眼眶。

以上几点作文教学中的心得,只是翻开了作文教学这本大书的小小一角,当为人师者愿意花更多的心思,当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一种需要,而非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我们做教师的也就“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汪亮,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