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杂志文章正文
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7        返回列表

丁凤华

一提到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很多人就把它与阅读教学联系起来。实际上,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可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所以说,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文字训练(尤其是作文训练)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

一.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德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是德育实践的过程。我们知道,优秀的作品往往不仅反映写作者的语文水平,同时也反映其思想道德水平,正所谓“言为心声”。同样的道理,作文也是学生语文水平最高级的反映,学生的智力、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阅历都能得到体现。学生要想写出文质兼美,艺术性与思想性均达到一定高度的文章,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认知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一个品格不高的人,即使将他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渲染得如何高尚,也很容易让人看出他的言词虚伪。这样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审美价值。一部分学生作文中大话、假话连篇,这是“文德”的缺失造成的。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道德水平和能力进行再现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的过程。

(二)道德素质与写作能力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无可避免地反映到文章中来。近年来中考优秀作文凤毛麟角,不能说与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哲学思考能力的缺失无关。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理性地看待生活、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教育,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生活,发掘出好的素材,切实提高学生文章中的思想内涵,提高写作水平。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二者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三)作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方式及人生态度。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技术”性的问题,而忽视思想的教育,则学生易养成自私性、排他性的个人主义意识和习惯。反之,学生则易形成积极、主动、合作、互惠的思想与意识和情感道德。

二.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与方法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明辨是非观察生活。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当然是要做的,但是要紧在乎做人。”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明辨是非的眼光观察生活,去识别社会每个角落的真、善、美,学会做人。例如,在遇到有关社会生活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观察。学生在深入了解和细致地观察后,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有社会生活的变迁,还有物是人非的转移,生活中有阳光面,也有阴暗面。就此,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文章中值得赞颂的,哪些是需要批判的,经过启发教育,学生既学会了观察生活,又增强了在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作文时,材料的取舍,会受到写作目的、写作要求以及个人思想意识的左右。所以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让学生爱憎分明地选材。如在指导学生写“最让你感动的事”的命题作文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汇报写作材料,经过筛选,确定用假期帮助孤寡老人大扫除这件事可以写,因为它体现了同学助人为乐、关心老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而同桌帮助我在考试中得高分这样的事不宜写,原因是这个弄虚作假行为,与我们社会价值观、道德观格格不入。

(三)指导学生明辨事理的习作。“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在学生习作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明辨事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和“理”,发现学生习作中流露的情感思想不健康,事理辨别不清时,要及时给予纠正。如某生在作文中流露厌学,消极弃世的态度,教师就要在作文基本批阅后对学生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也体现作文过程既是育智,更是育德育人的过程。

(四)用明朗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越是用崇高的思想——人与人的忠诚;富于同情心与热忱——去感染学生,你就越能启发他们去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检查。”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用事理明朗的评价启发学生自悟,在评价中接受教育,激发上进心。当然,作文中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应在上述几个方面,而应渗透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靠持之以恒,靠逐步渗透,方可在学生心田种下健康的种子,使之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丁凤华,教师,现居湖北黄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