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语文老师的魅力何在
杂志文章正文
语文老师的魅力何在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0        返回列表

梁新兵

现在的语文课其实很难上,其一是老师肩负着应试的重任,不得已被拉入了题海的战壕;其二是学生潜心做题、虚心听语文课的也少了。语文学科沦落到第三世界。可是,作为语文老师实不甘心,我们如何拯救语文课,语文老师的魅力究竟何在?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是“文以载道”。何为道?一篇文章的精神、主旨、观点、要义也。既如此,一篇文章,就需要我们从某一点入手,抽丝剥茧,深入剖析,抓住语文的特性,把语文课上得活些,上得有趣些,上得掷地有声些。用知识的魅力,用母语的魅力,用文学的魅力,用自身的魅力,把学生拉回来。

首先,语文课需要上得“活”一些。

知识处理要活:语文的知识点多而杂,博而广。如果都要一个面孔去教,恐怕味同嚼蜡,即使学生受得了,教师也会变成机器。灵活处理知识的方法很多,比如,知识需要归类,教师可以画点感性的知识树;还有就像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在《阅读教学50讲》里谈到的:长文可以短教,难文可以浅教,短文可以细教,美文可以美教;记叙文重情感细节,散文配点背景音乐,诗歌来点激情诵读赛,戏剧来点课本剧表演;作文教学来点优秀作品亮点大点播等等。

教学手法要活:在听说读写演上下功夫。会听,要教他们学会倾听;会说,要教他们说得有条理;会读,要教他们读得声情并茂;会写,要教他们写得自然流畅;会演,要教他们演得绘声绘色。要汲百家之长,为我所用。于漪的以情动人,钱梦龙的以导为主,魏书生的管理艺术,无不绽放出奇异的语文教学之花。不同的课型,要有不同的教法和不同的学法。诗歌重在朗读,散文适合配乐,戏剧可以排成课本剧,小说最易从人物形象入手。让学生的手、脑、口、耳并用,有时给他们视觉享受,有时给他们听觉享受,有时让他们充满遥远的遐想,有时让他们满怀憧憬的梦想。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多面手,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课堂气氛要活:课堂气氛是靠教师调动的。教师是一节课的灵魂。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我们去创设一个活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走进你的世界,走进课本的世界,让他们受感染、受熏陶、受感化,进而达到教化的目的。一个学生打瞌睡了,给一个善意理解式的关心和提醒,可能会逗得大家乐开花。一个学生分神了,在下面做小动作,也许你的一个模拟动作,更能让这个学生自己觉得不好意思。

总之,课堂的活动不是让大家拘泥于一种老思维、老教法、老学法,而是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语文课需要上得有“趣”些和“阔”些

教师要有点幽默感。我想,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因为上这种老师的课会感觉轻松愉悦、不累。幽默是一种润滑剂,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很容易化解师生之间的隔阂,学生不会心生畏惧,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很有帮助。我们发现,板着脸上课的老师,总会自己生一肚子的气,学生也不大买老师的账。因为这样的老师在处理课堂偶发情况时,大多是埋怨学生,而不是寻找机智的处理机会。本来可以一句话化解的问题,在他那里就上纲上线了。学好教育心理学,其实对老师而言是无比重要的。我们只有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做到有放有收,灵活自如。

寻找知识的趣味点。有时知识的趣味点,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因为学生具有好奇心,老师可以多讲些有关教材上涉及的课外知识。如能古今勾连,中外通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把知识拓展开一些,课上得“阔”些,就再好不过了。如,多讲一些作者传奇的人生,坎坷的经历,教材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天文地理现象和物化等知识,可能学生就是在这种趣味学习中喜欢上老师,进而喜欢上这门功课。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魅力在“活”,在“趣”和“阔”上。语文课要想上得出彩,让学生喜欢,就得下点课外的功夫。俗话说得好,“艺不压身”,也只有在语文课上,老师们才能够挥洒自如,尽情享受语文课带来的种种乐趣和丝丝韵味,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达到文道统一的目的。

梁新兵,教师,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