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艺术美
杂志文章正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艺术美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郭宏武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着重写了邹忌以生活中的小事为喻,劝说齐王接纳民意,兴利除弊,利国图治的故事。全文仅三百多字,却取得了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一、虚实相生的构思美

全文前半部分是“虚处实写”,后半部分是“实处虚写”。文章前面部分作者非常高明,他把邹忌“窥镜”、比美和他从妻、妾、客献媚的包围圈中钻出来,以及以家事引出国事规劝齐王等虚构的细节提到文章的开头叙述,然后煞有介事地接上“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从而把正面意思交待清楚。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虚处实写”。文章后半部分齐王接纳忠言、兴利除弊的事,是有史实依据的。据史载,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作者从侧面表现出以前人们对齐国的意见成堆,“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廷若市”;而期年之后,已达到“虽欲言而无可进者”的程度。显然,这只是作者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意义,塑造理想的君主而已,并不苛求事件的真实和可信度。这样就生动灵活地完成了“实处虚写”。从而使文章在虚实相生,似实而实虚,似虚而有实中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清晰别致的层次美

这篇文章结构完整,引人入胜,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邹忌问妻、妾、客的三问是三层,妻、妾、客的三答是三层;三思是三层:“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三比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赏是三层:上、中、下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以后”是三层。邹忌“比美”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也是三层:“朝”“旦日”“明日”;邹忌“比美”后思想的转变过程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又是三层:邹忌进谏是第一层,齐威王广纳贤言是第二层,最后“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三”在古汉语中有“多次”的意思,例如:“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以用三既可以增强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的说服力,又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文章结构上的整齐有致,从而使文章内容显得别致清晰。

三、别具匠心的语言美

这篇文章语言灵巧生动。叙事实,曲折动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写人物,声貌毕肖。如邹忌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虽同属赞美之词,但表达不同,每句仅一二字增减变化,却恰当地表明了人物间亲疏远近的关系: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充满感情的感叹句,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反问句,不正面赞扬,显见因“畏我”而带敷衍;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陈述句,感情平淡,因“有求”而趋附逢迎。再如,对纳谏的影响,只写国外的反映,国内则不着笔墨;对齐王听谏的态度,只用了“善”和“乃下令”就写出了其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对纳谏后的效果只用二十来字:“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就交代得非常清楚。作者在语言处理上的功力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

四、栩栩如生的形象美

这一独特之美主要表现在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和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上。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于是他以小见大,把“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让齐王自己思考“王之弊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因为邹忌想到个人除弊的影响和意义很小,只有齐王除弊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命运。以国为家,生系天下,睿智明达的封建社会贤臣形象跃然纸上。而齐威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邹忌当面指出“王之弊甚矣”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表示赞同,认为“善”,并且“乃下令”,规定了三种进谏和悬赏的方式。他不仅能够接受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兴利除弊,大胆地改革从前为“群臣吏民”所不满的一系列政策,从而为齐国的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位广纳贤言,富有远见,胸襟开阔的封建明君形象跃然纸上。

郭宏武,教师,现居甘肃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