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
杂志文章正文
《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63        返回列表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一篇文辞优美精致的抒情散文,结构短小,文笔非常朴素、清新自然,而且整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真挚的感情。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和对比等,完美地呈现了一个淡泊名利,追求朴素高尚灵魂的在世界文学史上拥有高度评价的托尔斯泰的光辉形象。

这篇文章描写的最美的坟墓的主人是俄罗斯伟大作家托尔斯泰。他一生创作了众多作品,著作字数高达数百万字,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世著作,如《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为许多人送去丰富的精神给养。他不仅在俄罗斯很有名望,而且闻名于世界各地。这么伟大的人,这么富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在逝世之后,却没有风光的葬礼,没有高大的陵墓,甚至没有在世间留下一块刻有他光辉事迹,供后人瞻仰的墓碑,而唯有那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坟墓,在那大树林荫下无言地诉说着他一生光辉而伟大的成就。在这清冷、简单朴素的墓地里,谁曾想这里埋葬着一位伟人?这和托尔斯泰一生的成就和闻名遐迩的声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强烈地衬托出托尔斯泰的崇高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让人在无形中对他肃然起敬,在心底对他这种高尚的灵魂涌起无限的敬仰。在这朴素的坟墓背后,深深蕴含着托尔斯泰伟大的人格,清冷的墓园环境处处彰显着伟人的崇高灵魂。

在文章中,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极力渲染和刻画托尔斯泰的陵墓的极致朴素。在文章开头介绍陵墓的位置时,作者就用了“远离尘嚣”和“羊肠小道”两个词,在作者初次见到坟墓时,只用了“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来表达作者对它的初步印象,而且在这个坟墓中,没有一位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人在这里默默守护伟人,这和人们心中对伟人陵墓的宽广、金碧辉煌、恢弘大气等固有形象发生强烈的反差与冲突,让人在潜意识里深深体会这个坟墓的普通和简单。接下来,作者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来描写整个坟墓的景象。在这个坟墓中,连刻有墓志铭和托尔斯泰名字的墓碑都没有,只是绚烂的鲜花开在这个长方形土堆上。这个简单的坟墓朴素得会让人误以为是路边哪个流浪汉的最终归属地,或者是哪一个无名之辈的归宿。这一系列的描写让人觉得这个坟墓真的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接下来,作者又将视野拉得更近,更加细致地描摹托尔斯泰的陵墓。这一次作者运用了大量拟人的手法,在文字风格和感情基调方面,也一改之前的沉闷、清冷,而变得更为欢快轻松一些。作者想象着坟墓中的伟人,在这没有人声嘈杂,没有人事俗物的侵扰的宁静环境中,愜意地观看和欣赏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与营造的优美精致:在夏天聆听微风的私语,闲看阳光与风儿的嬉戏;在寒冷的冬日,欣赏白雪皑皑的美景,坐看雪花温柔地亲吻大地……作者用优美的语句,现象着墓主人在这里独享这份宁静的惬意生活。

结合托尔斯泰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坟墓之所以这么简单朴素,和他的人生阅历和朴素的追求息息相关。托尔斯泰出身于贵族世家,但是他厌倦了养尊处优、人人称羡的贵族生活,一心想要追求平民化。他坚持素食,勇敢地放弃自己继承父母的万贯家产,过着与平民一样的生活。在临终前还不忘重复“我爱真理!”人们依据他的遗愿将他葬在这偏僻的环境里,为他建造这么朴素的坟墓。这是托尔斯泰的追求。他带着终生放不下的思索和追求离开人世,但是他希望能有一处安静的地方,能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处真正安静的栖息地,为灵魂留下一片自由的空间,让它恣意奔跑呐喊……我们仿佛在脑海中浮现托尔斯泰不断在路上持续奔走呼号,为人类奉献着更多的精神给养和财富。

本文篇幅很短,但是作者通过三次对托尔斯泰陵墓的描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角度将托尔斯泰陵墓的朴素、简单和普通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用深沉朴素的字里行间都深深流露出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碑的赞美和尊敬。作者没有用过多的过于华丽的文辞,没有刻意地去修饰和点缀整个陵墓描写,而是用最真实朴素的语言,向读者展现托尔斯泰墓的简单和普通。作者借助朴实的语言,让读者强烈感受到托尔斯泰坟墓的平凡和普通,在情感上和心灵深处引起共鸣,让大家在“死亡”这个冷漠无情的主题下,体会到托尔斯泰的高尚人格给我们心灵带来的强烈震撼,让我们对他对平民化的朴素追求和高尚的灵魂肃然起敬。

李浩茹,山东淄博第十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