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如何实现中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杂志文章正文
如何实现中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63        返回列表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是对文本的解读,而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多元解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好的倾向,即从唯教参是从的一元解读走向了多重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另外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应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那么怎么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多元解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有效切入:

一、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而不是单一的,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如教学《下雨天,真好》,在学生自读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琦君对母亲的思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童心童趣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作者对下雨天的喜爱之情”;有的说:“我了解到母亲的心地善良”,等等。可见,文本内容的丰富性会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当然需要教师的多元引导。

二、抓住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简单的几个字,却包含了父亲的担心,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进去吧,里面没人”暗含着担心行李的安全,简短而又简单的两句话,无不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所以教师在教授本文时,一定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语言,语言分析到位了,才能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三、抓住文本主旨

文本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和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如《农夫和蛇》寓意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1)怜悯恶人就会受到恶报;(2)恶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3)施以善心要看清对象。所以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

四、抓住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点,加之阅读个体的差异,这给我們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如《最后一片叶子》中,贝尔曼是一个怪异的、邋遢的、喝酒无节制、火气十足还瞧不起别人、还爱说大话的生活、事业的失意者。但是在普通的外表下却深藏着一颗美好的心灵,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他人。所以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引导学生以一种辩证的理性去分析人物形象。

五、补充文本“空白”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可以让学生填补阿长买《山海经》过程的空白,这样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阿长买书遇到的困难,就更深刻地理解了阿长对孩子的疼爱之情。也理解了作者最后对阿长的怀念与悼念之情。学生对这种“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起来。

多元解读来自于文本意义的多元化、文本形象的多元化和学生理解的多元化,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发挥,师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深入了,课堂也活跃了。但是“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对文本进行深刻挖掘和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多引导,才能做到对文本的真正有效的多元解读。

刘丽丽,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