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以生为本激活高中语文课堂
杂志文章正文
以生为本激活高中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7        返回列表

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结合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在此就如何以生为本激活课堂进行了研究。

一、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关键。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节课的时候,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整体感知,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第二,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第三,结合语境,体会字词句表达的含义和起到的效果,掌握修辞的手法。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第一个和第二个学习目标,但是无法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可见,第三个教学目标的难度大大超过了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根据反馈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将第三个目标改为掌握散文鉴赏的技巧,提高鉴赏能力,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努力顺利完成了第三个目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以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优势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体的优势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整体质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通过设置一些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提高和发展,达到可以独立解决难点问题的目标。例如,在学习《项链》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通常只会看到遭人批判的一面,比如玛蒂尔德的享乐主义,资产阶级妇女虚荣心,我们也会认为文章对这些的享乐主义和虚荣心进行了批判和讽刺,但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人性论角度重新审视这些人物角色,玛蒂尔德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本就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人性使然,我们没有理由批判指责她,相反她用十年青春换取了项链,她这种诚实的品质难度不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如果我们从发展论角度来看,作者其实是在进行生活化描写而不是概念化描写,人物的性格会随着情节而发生改变,可以说是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主人公,也是偶然事件塑造了主人公,我们是不是也要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怜悯呢?

三、用音乐渲染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属于情感教育范畴,与音乐相辅相成,尤其在诗歌教学中,利用音乐形式可以将读者快速引入文章意境,让读者从深邃抒情、磅礴庄严的乐曲声中体会诗歌的美妙,感受作者的思想。例如,在教学《琵琶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临安遗恨——中国琵琶协奏曲》的乐曲《琵琶行》,音乐中婉转连绵的优美旋律配上琵琶琴声的抑扬顿挫,充分展现了情感的辗转悱恻,深刻刻画了一个沧桑忧患的琵琶女形象。通过琵琶琴声的引导,学生快速融入到了诗歌如诉如泣的意境当中,并切身体会了琵琶女的哀伤与幽怨,对其伤痛的内心感同身受。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随着乐曲的起伏朗读“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段,并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担任朗读指挥,根据乐曲的轻重缓急对学生的诵读打出节拍,从而带领學生深情诵读、品味诗歌。如:读到“低眉信手续续弹”时,节拍应打得轻柔而舒缓,读到“大弦嘈嘈如急雨”,节拍应打得快速而有力,读到“小弦切切如私语”时,节拍应打得缓慢而轻盈。此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涨,纷纷投入到诗歌意境当中,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全身心地聚拢了自己的艺术情感,在低沉舒缓的音乐声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四、用生活事理启发学生思想

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和生活相接轨,让学生的思想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品味、感悟、揣摩中体会文学语言的魅力,感悟文学作品的内涵。例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第一节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连续使用三个“轻轻”,分别蕴含了怎样的含义?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三个“轻轻”的不同意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轻轻”造句,看看这个词都能用在怎样的情境中,分别表达怎样的内涵?有的学生说:“柳叶随风轻轻摆动”;有的说:“妈妈轻轻的来到我床边,为我盖好被子”;还有的说:“老师的教鞭轻轻的落在我身上”。通过“轻轻”这个词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运用,有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中三个“轻轻”的理解,并深刻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必须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在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上结出希望之花,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

石艳玲,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