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试论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杂志文章正文
试论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主题也是文章内容的凝聚点,它决定着文章的基调和主旋律。如果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主题又是读者对文章中心内涵的一种独特理解。这种理解的层次和深广度,往往与读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因素有关。因此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允许具有某种宽泛性、多义性和灵活性。

主题的表达方式常常因文体而异,因而在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对主题有不同的说法。在文学作品中,主题一般称为“主题思想”,或简称为“主题”。它指的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全部题材的叙述和描写,所体现出来的主要思想,或从中折射、透露出来的某种情感、意向、趣味、格调、倾向、氛围等。在一般记叙文中,主题称为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在说明文中,主题可称为中心内容或中心意思。而在议论文中,则一般称作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

一、主题是核心、灵魂和统帅

1.主题是文章的核心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核心,大到银河系、太阳系及各个星球,小到分子、原子。文章也是这样,主题把有关的内容都聚合到一起,并用相应的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表现出来,使其整合成为一篇完整有机的文章。没有主题,文章就会支离破碎,不知所云。

2.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这是用人作比喻。所谓“灵魂”,是指人的思想意识,它支配着人的所有行动和言论。古人说“意者一身之主”、文章要有“主脑”,就已经意识到了主题像人的灵魂那样,在文章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文章没有主题,就会失去认识价值。

3.主题是文章的统帅

在军队中,统帅往往是制定决策、调遣军队、威慑敌军的核心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帅,就会成为乌合之众。王夫子《姜斋诗话》:“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吴乔《围炉诗话》:“意为主将,法为号令,字句为部曲兵卒。”文章没有主题,如同军队没有统帅一样,就会失去主导力量。

二、主题决定材料取舍

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材料往往是分散的、缺乏活力的、彼此孤立的,不能把这些材料原原本本地都写进文章中去。只有根据主题的表达需要,对材料进行取舍和提炼,它们才能变成典型的、富有生命力的、互相联系的表现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作家王汶石在《漫谈构思》一文中说:“常常因为没有探索出生活事件的深刻思想意义,我们虽然有了大量的素材,它们还是静静地堆积在生活的仓库里动也不动鼓不起创作冲动;有时即使想写它,也鼓不起劲头。可是,当我们一旦明白了它的内在意义,获得了一个深刻而新颖的思想,找到了主题,情况就不同了。思想的火花一旦燃起,所有的生活事实、细节,都被统统照亮,活动了起来,向主题思想的光点聚集,各找各的位置,各显各的面目;一个作品的轮廓就明确起来,形成起来。”可见,主题一旦鲜明起来,材料就会“群山万壑赴荆门”,聚集到主题的面前。否则,材料就是再生动、具体也没有意义,甚至会喧宾夺主,淹没文章主题。

三、主题支配谋篇布局

文章的组织结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骨架,是主题表达的外部形态。任何一个主题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和布局。主题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文章结构的相应调整。作者只有在动笔前明确了写作意图,才能在结构上决定哪里该增该减,哪里该详该略,哪里该藏该露,哪些该先该后,才能谋篇严谨、布局合理、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如席慕蓉的《燕子》,主要写了其父亲对《送别》歌词和作者对乌秋鸟的误解,委婉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念。她父亲错把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听成“长城外……”,因而觉得“懊丧”和“好可惜”。而作者却把台湾的乌秋误认为是家乡的燕子,等到明了之后忽然觉得“非常的孤单”。作者的误解是文章的主体,那么父亲的误听一段能否省略呢?不能。因为文章不仅要表现作者对大陆家乡的思念,还要说明这种思念是几代人所共有的。因此父亲的一段文字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铺垫,从而使主题的开掘具有了某种历史的纵深感。

四、主题制约表达手法的运用

文章表达手法,是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的特定方式。一定的文章主题,总要寻找最适合于表现自己的表达手法。不同性质的主题,其表达手法往往不同;就是性质相同的主题,由于其具体内容上的差异,所采用的表达手法也会同中有异、互不雷同。如冰心1920年写的散文《笑》,为了表达不管在任何年代、任何困苦的环境中,人类的爱心永远不会泯灭的主题,在景物的描写上总是让灰暗的色调透出亮丽的色彩来。如“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荧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籠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

五、主题影响遣词造句

古人强调“言授予意”,就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由文章的内容决定,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杜牧《答庄充书》:“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意能遣词,辞不能成意。”文章如果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词汇就是再丰富多彩,也会如同瘦骨嶙峋的女子身着华丽的艳装一样,显得矫揉造作,惹人憎恶。一旦有了明晰而深刻的思想、隽永而优美的感情,哪怕语言质朴无华,也会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思想的光芒。如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中的两段文字:

我爱祖国的文化。有时我朗读中国诗歌中的名句,体会到其中最细微的感情,捉摸到其中耐人寻味的思想,想象到其中优美的图景,感触到其中铿锵的节奏、宛转悠扬的韵律,领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韵。当我读到得意的时候,就不觉反复吟哦,悠然神往。当它触动到我心灵的襞褶的深处时,我就不觉流下了眼泪。

这种深情的话语,是同文章的主题互为表里、息息相关的。

六、主题决定审美价值

主题不仅是写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决定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衡量一篇文章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是否具有普遍和深远的意义,即是否提供了深刻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有益的知识、健康的情感,是否具有时代的穿透力。如胡平的《活在尊严和诚爱之中》一文,写的是一位乡下“打工妹”。她正在给念大学的弟弟汇钱,这是她打工挣来的钱。她是那么高兴、开朗、轻松和自信。她在一家外资鞋厂做工,一天十几个小时很辛苦。要经常加班,却拿不到加班工资。为此她们已经闹了一次罢工,她还做了领头的。真是看不出来,作者立刻对这个女孩变得敬重起来。因此,文中写到:

一个自尊、活得有价值的女孩没有理由不受人的敬重。我甚至由此想到,一个人是否受人敬重并不取决于她有无美丽的容貌和尊贵的出身,也不取决于她眼下的地位和境遇,而是跟她的态度和心智有关。在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中,她的态度是否端正、充满美与善,她的心智是否健康和强健……如果这些她都具备的话,她的人格就不会在困厄中萎缩。

可见,一个人能否具有自信和尊严,得到他人敬重,并不在于他的容貌和出身、地位和境况,而主要是取决于他对待自己本职工作的态度和心智。此文主题对于如何评价一个人,提供了正确的标准。它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塑造自我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

吴隆基,辽宁盖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