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学习文本语言,让阅读教学有滋有味
杂志文章正文
学习文本语言,让阅读教学有滋有味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6        返回列表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明确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可就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把研究作者写了什么,当成重要的一面,反而把生成学生語言运用能力的一面,作者是怎么写的给忽略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符号体系的学习,来提升学生自己语言系统的表达能力。

一、借助情境图,落实语言表达训练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诵读儿歌、儿童诗和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统编本低年级语文教材最亮的一个特点,就是处处都有生动有趣的情境图,而一幅情境图就蕴含这一个有趣的故事,加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直观地利用课文中配有的情境图或插图,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加以想象,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从而在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的基础上,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阅读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平台。例如:一年级下册《小池》开课就出示课文插图。

师:在这幅美丽的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落在荷叶上的蜻蜓。

生:远处还有山。

师:什么样的山,说完整具体一点。

生:我看到远处有青青的山。

生:我还看到小池边有一座草房子,房子旁边有一棵柳树。

师:一棵怎样的柳树,柳枝像什么?

生:我还看见小池边有一座草房子,房子旁边有一棵绿绿的柳树,甩着辫子一样的柳枝。

生:我看见小池的水面特别清,像一面镜子。

师:你们观察的太仔细了,谁能把刚才看到的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整的说一说吗?

古诗的意境是用极为凝练的文字来创造,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上有哪些景物?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与经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激发,顺势导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借助字理图,激活识认汉字兴趣

阅读教学中,最枯燥的就是识字环节。但是借助字理图,将识字环节转换成有趣的语言运用活动,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大都含有一定的意义和字理。尤其是象形字源于绘画,见形知义;指事字源于记号和图画的有理组合,表示一定的意义,每个字都是一个载体,一定的文字必然栽负着一定的文化、思想、感情。所以运用字理的演变图帮助学生识字,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汉字的欲望。如:“染”字特别容易吧“九”写成“丸”,我们就可以这样讲字理:我们古人染布、染指甲可不像现在这样,他们从纯天然植物中提取汁液,所以这个“木”代表植物,从植物中去刮或挤压提取出来后需要加点水,所以是“三点水”,小时候染指甲一次可以染好吗?不可以。所以这个“九”代表多次,就是从植物中提取汁液,加上水,多次地染它,就成了红指甲或者有颜色的布匹。这样理解,孩子们就不容易写错了,借助字理很好的达到记忆汉字的目的。《狐假虎威》一课学习“爪”出示爪的字理图,让学生感受爪代表什么意思,然后出示“受”的字理图,让学生找到“受”字理图中“爪”,了解用手接纳就是“受”,学生自然就会想起一年级学过的知识,那么用手捧着“心”就是“爱”。这样的识字方法自然会唤起学生们探究思考的欲望。当然,在每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更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机械的记忆变成了有趣的分析和描述等语言运用活动,效果相当好。

三、想象语境画面,引导入情入境的朗读

启发学生想象画面,用语言描述或再现情境和画面,是阅读教学中特别有效的一种阅读方法。借助课文上下文的语言,把它改造成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言,既是对文本的补白,又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转化角色,产生角色效应,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将知识内容镶嵌在语言情境中。如上《小池》一课,开课我播放一段泉水细流的视频,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慢慢地想象。接着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流水声怎样?”“如果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吟诵哪句诗呢?”让孩子们在直观的画面感受中找出相应诗句,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诗。

叮叮咚咚的泉水此时变得这么安静,读。

它静静地流着,慢慢地流着,再读。

再慢一点,再静一点,再读。

阳光透过枝叶,洒向了平静的水面,读。

斑斑驳驳的光影,忽明忽暗,再读。

这阳光如此柔和,怎能不让人怜爱,再读。

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最近发展区,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在感受中体会着文本中语言的精妙。部编本语文教材尤其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营造情意浓浓的教学氛围,强调学生情感的激发,尊重他们情感的体验,使他们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真正为他们的生命成长铺就最亮丽的底色。

四、留白处补充,拓展语言文字运用

当前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之外,都不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善于捕捉这种“留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会给学生创设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绝佳机会。如《雷雨》一课,作者写到了“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的景象,其中“雷雨前”写到了“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等景物特点。那么雷雨前还有哪些变化呢?以“雷雨就要来了”开头,说说写写雷雨前的其他景物特点。学生就会想到“雷雨就要来了,墙上都热得出汗了。”“雷雨就要来了,大风把小草吹歪了。”“雷雨就要来了,小鱼到水面上来透透气。”……这样做既达到了训练思维与语言的目的,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语言的感悟与运用。

五、抓关键词语,结合生活实际练写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教材,读懂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精美,习得语言的运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和运用,变成自己话语系统中的技巧和习惯。这样一来,教师就不是纯粹的“教教材”了,而是“用教材来教”了。如《学会看病》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如何唤醒孩子们的经历而达到对母亲一片苦心的理解呢?我就抛出问题:生活中你有没有等待的特别着急的时候?沉默片刻,学生纷纷举手说起了自己的经历:爸爸妈妈开家长会,我在家里等待时很着急很忐忑;眼瞅着就要迟到了,等待公交车时的着急;夜晚一个人待在家里等父母回家时的着急和害怕……因为说出了自己相同的经历和感受,孩子们一下子理解了妈妈这样做的良苦用心。我顺势一推:请用上课文中的这句话把你等待时的心情写一个小片段,孩子们都能用上课文中的这句话,并能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写下来……由此文本中的表达方法不知不知觉中就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了。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一定要凸显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唯有在语文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让他们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生命成长的幸福,在有滋有味的阅读教学中,得言得意得法得能,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陈丽宇,甘肃兰州市城关区教学研究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