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几个关键点
杂志文章正文
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几个关键点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初中语文教学是衔接小学与高中的枢纽,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通衢。作为衔接小学与高中学习阶段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如果能在深融课改精神、坚守语文本真、畅通提升渠道、给足前进动力等几个关键点上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那么,在融合中坚守,在提升中强劲,势必会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摆在首要位置。

一、深融课改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倡导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实际中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谋求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能够促进师生积极沟通交流,具有和谐师生关系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必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改精神进行深度融合。深融课改精神说到底就是把新课改的精神与实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全面、透彻、深入地融合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去,以此打造互动与交流的能力提升课堂,让课堂主题在深度学习中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形成共进。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深度融合课改精神,努力探求有效教学模式或者学习达成策略,不仅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精神落地生根的必要举措,更是达成课堂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之举。

二、坚守语文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首先要将阅读教学融入課堂,在解读文本中感受人与文的自然合一。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寓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通过阅读,我们就要从作品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需要经历一个特殊过程。这个特殊过程就体现着语文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语文学习是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学习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用心触摸语言,用心感悟语言,才能加深对学生主体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彻底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凸显出来。其次要突出学科特点,增加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在听说读写中进行实践性学习。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和工具性学科,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不容忽略。我们说“读”是语文学习的一条腿,原因就在于,语文学习最重要、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实践途径就是读书。至于另一条腿,写作也是如此。写作课,除了要读要说之外,还要写出语文的情怀,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恰当描述、恰当议论,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我们的欢愉欣喜之情抑或是悲叹伤怀之思。

三、畅通提升渠道

畅通语文学习的能力提升渠道首先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 人是活动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融洽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所以说教师的“可亲”是保证学生“信其道”的前提。而融洽的关系呢,主要体现在师生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上。坦诚的理解与合作,能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达成彼此间的互信,缩短心理距离。没有彼此间的理解,就不会有合作的基础。没有师生间的“换位思考”,就没有“移情”,就难以减少彼此间隔阂,增强彼此间的情感凝聚力、攻克困难的意志力。也只有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才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全力提升语文水平和素养。

四、给足前进动力

缺乏兴趣,说到底缺乏的就是学习的动力。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用好现代化极强的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影响极大,它不仅能够快速展示广泛的信息,具备“说”“动”的鲜活功能,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能够充分调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激趣手段,切合教学内容,以丰富而能够渲染气氛、融入情感的图片、音频资料、动态画面,再加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声情并茂,动静结合,视听愉悦,形象鲜明,色觉别样,那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轻松掌握不易懂的内容,也就不在话下了。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用科学的激励手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这样,就不仅直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评价观,为做人做事打下坚实的品行基础。

杨彦峰,甘肃会宁县大沟中学教师。